《医学传心录》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Posted 《医学传心录》

篇首语: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传心录》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传心录》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丹溪曰:“泄泻有湿、有火、有气虚、有痰积、有食积”。戴元礼①注曰:“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是痰积;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i]①戴思恭、字符礼,明、浦江县人,朱丹溪弟子。着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i]
泄泻之病,四时感受不同,或因风寒暑湿所干,或因饮食所伤,动伤脾胃之气,故作泄泻。治当分其新久,审其原因,新则以伐邪之药为主,而健脾之药为佐;久则以补脾之药为君,而升发之药为使。予常辨其症而用药,确然有论者录之于后:泻下青色,腹痛脉浮者,挟风也,宜羌活、防风之类。泻下白色,腹痛、脉沉迟而弱,四肢清冷,小便澄彻者,挟寒也,宜干姜、肉桂、附子之类。泻下黄色,口渴、烦躁、脉虚、身热者,挟暑也,宜黄连、扁豆、香薷之类。泻下清水,或如陈腐水色,腹不痛、身体重、倦怠无力,脉沉而缓者,湿也,宜苍术、白术、厚朴之类。泻下完谷不化,酸臭异常,胸膈饱闷,恶闻食气者,伤食也,宜山查、草果、神曲、麦芽,莱菔子之类。泻下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或如鱼冻者,挟痰也,宜南星、半夏之类。泻下过多,小水不利者,当分利阴阳,使小水长而大便实也,宜茯苓、猪苓、滑石、泽泻之类。如久患泄泻者又不可用,用之则损阴气,当见眼胞下陷而病凶。此七条乃伐邪之药也。至于健脾者,莫如白术、茯苓、陈皮、白芍之类;而补脾者莫如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薏苡仁、芡实之类。大抵脾胃之气,上升则为生长之令,下降则为收藏之令。泄泻日久,脾胃之气下陷,宜佐升发之药,如升麻、防风、柴胡、葛根、羌活之类。又有每夜子时后五更前作泻着,乃肾虚作泻也,宜肉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以补肾。
[b]五苓散[/b]见16页
[b]胃苓汤[/b]
寒泻腹中痛,大小便利清,胃苓汤一盏,姜枣水煎成。(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b]薷苓汤[/b]
暑泻热如汤,心烦渴不安,薷苓汤八味,灯心用一团、(即黄连香薷饮合四苓散)
[b]柴苓汤[/b]
身热口中渴,更兼泻下频,柴苓汤一剂,施治捷如神。(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b]参苓白术散[/b]
(人)参(茯)苓白术散,莲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药,久泻胃中虚。

[b]按:[/b]泄泻日久,元阳亏损。健脾止泻不效者,当以补骨脂、吴茱萸、芡实、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之类。补命门之火.若久泄肠滑、气虚下陷、脱肛或肛门不闭,宜人参、黄芪、白术、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壳等药,补益收脱。

相关参考

《医学传心录》 耳聋者肾虚之故

耳者,肾之窍也。肾气实则耳聪;肾气虚则耳聋。此大概言之也。其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二经之所过。故有气厥而聋,有挟风而聋,有劳伤而聋者,必因其症而治之。肾虚者四物汤加枸杞、苁蓉、知母、黄柏、菖蒲、柴胡。

《医学传心录》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洁古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丹溪谓咳嗽之因有风寒、有痰饮、有火郁、有劳嗽、有肺胀。戴元礼注曰:鼻塞声重恶寒者,风

《医学传心录》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洁古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丹溪谓咳嗽之因有风寒、有痰饮、有火郁、有劳嗽、有肺胀。戴元礼注曰:鼻塞声重恶寒者,风

《医学传心录》 痿症不足与湿热

《内经·痿论》的记载大义是:肺热叶焦,即皮毛虚弱急薄,而生痿躄①。心气热,则生脉痿,筋纵而不任也。肝气热,则为筋痿,而宗筋弛纵。脾气热,则为肉痿,肌肉不仁。肾气热,则为骨痿,而足不任身。痿症之因:或病

《医学传心录》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脾胃倦,则怠惰嗜卧。神思短,则懒怯多眠。六君汤主之。

《医学传心录》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产后发热原因有七,有去血过多而发热者,有恶露不行而发热者,有感冒风寒而发热者,有过伤饮食而发热者,有蒸乳而发热者,有乳膨而发热者,有早起蓐①劳而发热者。必询问其因、诊切其脉。如去血过多者,六脉必虚,宜

《医学传心录》 眩晕者无痰不作

《灵枢经》①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病去丙换(上尤下夂))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丹溪曰;“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予考眩晕者,皆由房劳

《医学传心录》 目疾者肝火之因

张子和曰:“目者,肝之外候也。”又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大抵年少之人多太过,年老(瘦弱)之人多不及”。大法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治

《医学传心录》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中满臌胀者,四肢不肿,单腹胀也。有似乎鼓,故名臌胀。仁斋直指谓其症有四:曰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而为胀也。治宜顺气、和血、宽中、利水,各有攸当①,切不可用猛烈之药,致伤

《医学传心录》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中满臌胀者,四肢不肿,单腹胀也。有似乎鼓,故名臌胀。仁斋直指谓其症有四:曰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而为胀也。治宜顺气、和血、宽中、利水,各有攸当①,切不可用猛烈之药,致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