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四)足太阴脾经

Posted 《中医基础理论》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 (四)足太阴脾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img]shierjingmai_04.gif[alt]足太阴脾经[/alt][/img]

相关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

《中医基础理论》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

《中医词典》z~其他 足太阴脾经病

足太阴脾经所发生的病候。《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

《中医词典》z~其他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

《中医名词词典》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

《类经图翼》 足太阴脾经穴

[b]脾经穴歌[/b]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坞。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容、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

《经络考》 足太阴脾经图

足太阴脾经图(缺)《难经》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本藏》篇云∶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

《普济方·针灸》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大趾内侧。隐白所居。素问曰。太阴之根。起于隐白)。白肉际。过核骨后(核骨之下。太白所居焉)。上内踝前廉(商丘居此内踝之前)。上后(谓胫之鱼腹也)。循骨后。交出厥阴之

《子午流注说难》 足太阴脾经五穴

《圣济总录》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之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