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调胃承气汤方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调胃承气汤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
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又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而和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
阳明病,谓已传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谓未经吐、下而心烦也,其为热盛实烦可知。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而烦自除也。
【集注】
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其郁热。
喻昌曰:胃气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病,不大便,发热汗多不止者,虽无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气大蒸于内,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
喻昌曰: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无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一法,引热势从大肠而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耳。
程应旄曰: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而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曰:阳明里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里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非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也。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调胃承气汤方

□见阳明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注】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

《医宗金鉴》 调胃承气汤方

□见阳明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注】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

《医宗金鉴》 调胃承气汤

治表解有汗,里热不除,胃因不和,而不作解者。大黄(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微煮令沸,稍稍温服之。【注】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

里热怎么用?《医宗金鉴》 里热

里热之证因内热,遍身蒸热小便红,面赤唇焦舌燥渴,调胃白虎解毒清。[注]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先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不愈用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清之。

消渴治法怎么用?《医宗金鉴》 消渴治法

竹叶黄耆汤3。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耆不泻方,黄耆黄芩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注】谓胃,谓调胃承气汤。金花,谓栀子金花汤。方俱在伤寒门

《医宗金鉴》 自汗盗汗总括

1。自汗表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盗汗阴虚分心肾,心虚不固火伤阴。【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宜用后方。若蒸蒸发热,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睡则出,觉则

《医宗金鉴》 白虎加人参汤方

□见阳明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注】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若仍阵阵发热有汗而不解者,是太阳表证未罢也,则当以桂枝汤和之。今蒸蒸发热,有汗而不解者,乃属阳明里证

《医宗金鉴》 白虎加人参汤方

□见阳明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注】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若仍阵阵发热有汗而不解者,是太阳表证未罢也,则当以桂枝汤和之。今蒸蒸发热,有汗而不解者,乃属阳明里证

牙衄怎么用?《医宗金鉴》 牙衄

【方歌】牙衄牙缝内出血,胃肾二经虚实热,实多口臭牙坚牢,虚者反此当分别。【注】此证由热而成。当分虚实,无论大人小儿,若胃经实热者,则血出如涌,口必臭而牙不动,宜服清胃汤,甚则服调胃承气汤,或用酒制大黄

《医宗金鉴》 大承气汤方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灸,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