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心录》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Posted 《医学传心录》
篇首语: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传心录》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传心录》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噎膈之病,由于七情过伤,饮食失节,食因气逆则食不下降,气因食阻则气不运行,气、食、痰涎互相凝结,留于咽嗌者为噎,留于胸膈者为膈,妨碍饮食渐为呕吐,翻胃之病也。丹溪有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窝囊。此症若不早治,必为难愈之疾。初起者五膈宽中散,日久者二陈汤加减。
噎膈翻胃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为主。如气虚肥白之人,加人参、白术。如血虚瘦弱之人,加当归、芍药、桃仁、红花。如胸中热闷,加土炒黄芩、黄连、瓜蒌、桔梗,去半夏。如因七情郁结者,加香香附、川芎、木香、槟榔、砂仁。脾虚不运化者,加人参、神曲、麦芽以助之。如大便燥结者,少加酒蒸大黄、桃仁泥以润之。大抵噎膈病,血液枯燥,胃脘干枯,难服丸药,宜煎膏子服之。
[b]五膈宽中散[/b]
五膈宽中散,青(皮)陈(皮)丁(香)木香,(白)蔻砂(仁)香附(厚)朴,甘草与盐姜。
[b]二陈汤[/b]见7页
相关参考
丹溪论经水之大义是:经水者阴血也。血为气之配,因气而行。经水来而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经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多痰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
1。三阳热结伤津液,干枯贲幽魄不通,贲门不纳为噎膈,幽门不放翻胃成。二证留连传导隘,魄门应自涩于行,胸痛便硬如羊粪,吐沫呕血命难生。【注】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腑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
1。三阳热结伤津液,干枯贲幽魄不通,贲门不纳为噎膈,幽门不放翻胃成。二证留连传导隘,魄门应自涩于行,胸痛便硬如羊粪,吐沫呕血命难生。【注】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腑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犀角解乎心热。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b]虚[/b]③,浮而有力便为[b]洪[/b]。脉沉而无力是[b]弱[/b]④,微沉有力是为[b]实[/b]。迟而有力
噎膈、翻胃、关格三者,名各不同,病原迥异,治宜区别,不可不辨也。噎之为病,饮食到口,咽喉之间,咽嗌不下,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曰噎,其槁在于吸门,吸门者,会厌之间也。病在上焦,多属胃脘枯燥,血液衰少,
《医学传心录》原是中医大夫钱乐天生前所得的秘本,原书写于清道光年间,封面上载有“上海刘一仁”五字,从内容看,似是刘一仁所著。一九五四年曾由原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定名《中医捷径》内部出版,作为中医会员的
脾生痰,痰中带血出于脾也。犀角地黄汤加白芍药、茯苓、瓜蒌仁、竹沥。血色紫黑者,加桃仁泥、韭汁、当归。
先将抄本传心录一册(共计八十七章)开首十三章先读熟。用药传心赋一篇,读之药性大概便知矣。治病主要诀一篇,读之即知每病主药。引经药二行,盖百病各有经络,药材众多,非所引药,则众药无所依归,反致生害,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