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辨可汗病脉证篇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辨可汗病脉证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辨可汗病脉证篇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注】
夫以疾病至急,仓卒寻求,治法难得,其要者,汗、吐、下也。故重集汗、吐、下诸可与、不可与之法,比之三阴三阳篇中,则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篇中者,亦出在诸可与、不可与中也。
□
大法,春夏宜发汗。
【注】
春夏阳气舒畅,故宜发汗,医治常道,此大法也。
【集注】
程应旄曰:春夏宜发汗者,发汗有助宣阳气之功,等于春夏发生长育之义。今人多以麻、桂二汤,作春夏之禁药,其轻于畔经者,由其未明天道也。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注】
凡发汗,令手足俱周时出,是欲汗缓出周遍,则邪气悉去,正气不伤也。以□□然,不得令如水淋漓为度,不欲汗急出过多也。若急出过多,则邪气不尽,正气反伤矣,倘若病不解,当重发汗,但前汗已多,更汗必亡其阳,阳虚即病不解,故不敢再发其汗也。
【集注】
成无己曰: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方有执曰:此叮咛发汗之节度也。
张锡驹曰:汗乃津液,汗多则亡津液,何以又谓亡阳也?经云:上焦开发腠理,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盖汗虽津液,必借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后出,故汗多亡津液,而阳亦随之俱亡也。
□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注】
服汤发汗,汗出病解,便可止再服,不必定然尽剂。
【集注】
程应旄曰:中病即止,亦麻黄、桂枝互举之词,示撙节于「中」字,所以严不中之禁也。
□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注】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一时仓卒无汤,以丸散代之亦可,要不过以汗出为解耳。然丸散
乃定剂,不如汤可随证而进,其验甚准,故曰良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丸散仅可从权,随证则不如汤。
□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耳,设利者为大逆,□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注】
脉浮大,属表未解,虽有便□里实,亦不可利下,何以故?因脉浮也。当先解其外,表解热除,内外和谐,而大便自通矣。设用利药,是为大逆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结胸虽急,脉浮大尤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乎?论中有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
相关参考
具见六经中。
具见六经中。
大法秋宜下。【注】天至秋则气降,物至秋则成实,实则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义也。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注】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下药贵速,故凡服下药用汤,所以胜丸也。中病即
大法秋宜下。【注】天至秋则气降,物至秋则成实,实则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义也。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注】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下药贵速,故凡服下药用汤,所以胜丸也。中病即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注】浮而无力,濡脉也。沉而无力,弱脉也。浮中沉俱无力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注】浮而无力,濡脉也。沉而无力,弱脉也。浮中沉俱无力
□大法春宜吐【注】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吐者则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论也。【集注】程应旄曰: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
□大法春宜吐【注】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吐者则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论也。【集注】程应旄曰: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注】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注】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