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茯苓甘草汤方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之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茯苓甘草汤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芩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
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府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府表证已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主表,其余四味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中又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
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也。
【集注】
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云:尺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
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
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
【集注】
王肯堂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胘细,属少阳,不可汗,汗之则谵语胃不和则烦而悸。大抵先烦而后悸者是热,先悸而后烦者是虚,治病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应旄曰: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心中悸而烦,则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以资气血为主。虽悸与烦,皆小柴胡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即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与建中后,除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传里,则应下之,以中州既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所谓急则从标,而缓则从本也。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筋桂枝四两甘草(炙)一两大枣(擘)十五枚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医宗金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筋桂枝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五枚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数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医宗金鉴》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方解】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坠于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盖真

《医宗金鉴》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注】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

《医宗金鉴》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

《医宗金鉴》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

《医宗金鉴》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筋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外台方』云:茯苓泽泻汤,治消渴胃反脉绝。【集解】李□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虚燥也

《医宗金鉴》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