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二)手阳明大肠经
Posted 《中医基础理论》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 (二)手阳明大肠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img]shierjingmai_02.gif[alt]手阳明大肠经[/alt][/img]
相关参考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鼻孔旁。本经有病时,主要有泄泻、痢疾、肠鸣,恶寒战栗、目黄、口干、鼻衄、鼻塞、咽喉炎,牙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
经脉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径,当致病因子侵袭机体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经络就会通过它所循行的有关部位,反映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来。例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桡侧,沿食指桡侧上行,循臂入肘,上肩,其
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
(正六穴,其支二穴,共计八穴)商阳为井金。在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向上三分。治喘急气上,二间为荥水。在大指次指第二节后,内侧陷中。针入一分,向后三分。治肩背强痛以惊,喉痹,鼻衄,牙痛。三
手阳明大肠经所发生的病候。《灵枢·经脉》载:“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又《灵枢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手阳明大肠经。见该条。
手阳明大肠经图(缺)《平人绝谷》篇伯高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升,水七升半。《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按∶直肠曰直,则大肠周遭叠积,当名曰回。《难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
[i]手阳明大肠经图(图缺)[/i]【[b]大肠腑图[/b]】[i]大肠腑图(图缺)[/i]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寸半,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