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论》 论经络次序

Posted 《中风论》

篇首语: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风论》 论经络次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风论》 论经络次序


(此宗气领营血所行也,营行脉中)
经脉发源在左乳旁下,以手按之有动脉者是也。《素问》名为胃之大络虚里穴,《灵枢》名为脾之大络大包穴。盖脉本营血,乃水谷所主,故以脾胃互称。此只一穴,在左乳旁下,若右乳旁下则无有,不论男女,人人皆然。此等要紧之穴,《内经》言之甚清,验之此身亦甚明,乃诸家竟不知此为何事,可为浩叹(虚里出浏腋下三寸,大包在腹下六寸)。
第一,手太阴肺经从左边虚里穴上注肺,由左腋间走左手大指(寸口脉即此),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肺)。
第二,手阳明大肠经从寸口斜分至腕臂(反关脉即此),走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大肠)。
第三,足阳明胃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胸前而下至足背,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胃)。
第四,足太阴脾经从足指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注心中,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脾)。
第五,手少阴心经从胸中接前脉,由 间而至手小指,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心)。
第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接前脉而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小肠)。
第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背而下至足小指,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膀胱)。
第八,跷脉(男用阳跷,女用阴跷)从胫上接前脉,上至背俞,转从复冲下行于足(正络第九,足少阴肾经从足心接前脉,由膝内而上至胸,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肾)。
第十,手厥阴心主经从胸中接前脉,由 而至手中指,是从胸走手(正络散入膻中)。
第十一,手少阳三焦经从手指背接前脉,由手腕外上至耳侧,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历三焦)。
第十二,足少阳胆经从头上耳侧接前脉,由身之旁下至足,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胆)。
第十三,足厥阴肝经从足下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中,注于肺,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肝)。
以上诸脉,各有两条先行于左者毕,然后再注肺,由右腋间走右手太阴经、手阳明经,以次至足厥阴经,亦如其左,不复繁缀,然后再交于督脉。督脉从右足厥阴经上头而来,由头顶中间入颈,循脊中直下至尾骨,分两支入前阴,合交任脉(此脉只一条,无正络)。任脉,从前阴接前督脉由腹中间上胸,复注于肺,为周而复始(此脉亦一条,正络无)。
以上左右十二经、两跷、督、任,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一息六寸计,二百七十息此审次第。 详后营行)。

相关参考

《景岳全书》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凡伤寒治法,必当先知经络次序,如一日在太阳,则为发寒、头痛等证;二日在阳明,则为目痛、鼻干、不眠等证;三日在少阳,则为耳聋、胁痛、寒热、口苦等证;四日在太阴,则为腹满自利等证;五日在少阴,则为舌干口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论中风证候

中风总论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固鲜有不致毙者,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喎斜,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脏气,所为

中风论怎么用?《医学源流论》 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各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

中风论怎么用?《医贯》 中风论

论经络怎么用?《难经》 论经络

中风论怎么用?《古今医彻》 中风论

窃尝怪凡病皆以所感名之.惟中风则以其象名之.遂启后人之惑也.试观夫中风者.恒于密室中.行住坐卧之顷.卒然仆倒.或痰涎上涌.昏不知人.或肢体痿废.足不任身.或手足瘫痪.身半不遂.或口眼僻.筋脉牵引.斯时

经络论怎么用?《针灸大成》 经络论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歧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

论轻重怎么用?《中风论》 论轻重

两边齐中,左右俱不仁者最重,不能运动,不知痛痒者,名为不仁,此即仲师所谓卒病(卒病者,陡然猝发,昏不知人也)。或左或右,但中一边者稍轻,此即仲师所谓偏枯也(详《金匮》)。此二者,皆病之大经者也,若中风

论药饵怎么用?《中风论》 论药饵

昔扁鹊但论脉书(即《难经》),未传禁方,故无方论。因未遇传人,而遽遭李谧之害也(秦国太医自以技不如扁鹊,使刺客害之)。《神农本经》、伊芳尹汤液又无传书,往往为后世所淆乱。张仲师有《金匮方》,亦多散逸。

《伤寒发微论》 论中风伤寒脉

仲景以浮缓脉为中风脉.浮涩而紧.为伤寒脉.中风有汗.伤寒无汗.何也.内经云.滑者阴气有余也.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大抵阴阳欲其适平而已.阳气不足.阴往乘之.故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