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要道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知要道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要道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知要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要道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知要道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五《外揣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七。[b]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b]
九篇,谓《九针》章别即为篇,非是一部总有九篇也。调,谓一同指归。要道,谓浑一之妙也。
[b]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b]
九针之道,小之有内,则内者为小,针道非小也。故知针道小者,小之穷也。
[b]大之则无外,[/b]
针道之大有外,者为大①,针道非大也。故知针道大者,大之极也。
①“者为大”,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则外”二字。
[b]深不可为下,[/b]
针道之深,更有下者,则针道非深。故知针道深者,深之深。
[b]高不可为盖,[/b]
针道之高,更有高者,则针道有盖。故知针道高者,高之高。
平按:《甲乙》无“深不可为”下二句。
[b]恍惚无穷,流溢亡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b]
穷之更妙,故不可穷也。极之愈巧,故亡极也。天道人事四时之变既然,余知针道与之同者也。
[b]然余愿闻杂之豪毛,浑束为一,可乎?[/b]
余知针理与道,变似万端,而愿参之同毫厘之细,浑之若众妙之一也。同毫厘之细,有神使之明;若众妙之一,得万事之毕。
平按:《灵枢》“愿”下无“闻”字;“杂”作“襍”。《甲乙》“余”上无“然”字;“愿”下无“闻杂之毫毛”五字;“束”作“求”。
[b]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焉,夫治国亦然。[/b]
毫细浑一人②道,用之针液,可以遐年,以之保国,可以延祚,非大圣之明,孰能问此?
平按:《灵枢》“针”下有“道”字。《甲乙》无此一段。
②“人”,人卫本注曰:疑“之”之误。
[b]黄帝曰:余闻针道,非国事也。[/b]
针道去病存己,国事即先人后己,存身与利人两异,恐针道非理国之要。
平按:《灵枢》“余”下有“愿”字。《甲乙》无此一段。
[b]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为一乎哉?[/b]
理国,安人也。针道,存身也。安人之与存身,非道不成,故通两者浑然为一也。两者通道,故身国俱理耳。夫积小成大,故小大不可异也;益浅为深,故深浅不可殊也。针道者,即小与浅也;理国者,即大与深也。所以通为一,即针道、理国得其妙也。
平按:《甲乙》无“夫治国者”四字;“杂”作“离”。
[b]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b]
以下设日、月、水、镜、鼓、响六譬,欲穷存身安人微妙之道。
[b]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彰;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治则动摇应和,尽得其情。[/b]
针药有道,故浑一而用巧;理国有道,故政同而理能。是以针药正身,即为内也;用之安人,即为外也。内,譬日、月、水、镜、鼓、响者也;外,譬光、影、形、象、音、声者也。针法存身和性,即道德者也;摄物安人,即仁义者也。故理身理国,动摇应和,尽和群生之情,斯乃至真之道也。不后者,同时者也。
平按:“彰”《灵枢》作“影”,依本注亦宜作“影”。“治则动摇应和”《灵枢》作“动摇则应和”。自上节“黄帝曰:愿卒闻之”至“尽得其情”,《甲乙》无。
[b]黄帝曰:窘乎哉!照照之明,不可蔽也。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也。[/b]
以阴阳察于内外,故照照不可蔽者也。
平按:《灵枢》“照照”作“昭昭”。
[b]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也。[/b]
以内外合而察之,以志意切而取验,故得之①见而得之,见得之明,若水镜之明,不相失之也。
①“得之”,人卫本注曰:疑衍。
[b]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b]
五音、五色,即外也;五脏,即内也。以五脏神性波荡,故音色不彰明。
[b]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也。[/b]
举此三譬,以晓物情也。袭者,因也。鼓、声与形为内,近也;桴、影及响为外,远也。
平按:《灵枢》“鼓”下有“之”字。自“黄帝曰:窘乎哉”至“似形也”,《甲乙》无。
[b]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b]
远者所司在外,以感于内,近者所司在内,以应于外,故曰揣也。揣,度也。
[b]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洩。[/b]
是为阴内阳外感应之极理,以是天地足盖,无外之大,故请藏灵兰室,宝而重之。
平按:《灵枢》“洩”作“泄”,下有“也”字。《甲乙》无“请藏之”以下十一字。
相关参考
编者按:自篇首至末,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b]黄帝问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终,属有疾病。余欲勿令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二《异法方宜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二,又见日本《医心方②》卷一《治病大体第一》。②“《医心方》”,原作“心医方”,为传写之误。[b]黄帝问于岐伯曰:医之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三《官能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四《针道篇》。[b]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受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b]黄帝问于岐伯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b]醪,汁泽①酒。醴,宿酒也。此并拟以去病,为之奈何也?平按:《素问》无“岐伯曰”三字。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b]黄帝问岐伯曰:法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舍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也,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持法守其数。亲戚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新校正云:“《八正神明论》又与《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势小异。”检本书十九卷《知官能篇》,与本篇《天忌》及下篇《本神论》文意多同,亦可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诊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俱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惟自“问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节在后,“脉浮而涩”二句在前,与《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同,在经文“春秋则生,冬夏则死”之下。详《素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
医经著作。二卷。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作者以《内经》卷帙浩繁不易卒读,于是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