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虚泄泻的中医疗法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儿脾虚泄泻的中医疗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儿脾虚泄泻的中医疗法
脾气虚泄泻
患儿多形体瘦弱,面色欠华,泻下稀便,其色淡黄,夹杂未消化之食物,腹软不痛,肠鸣漉漉,纳少,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脉细弱。大便检验脓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均阴性,可见脂肪球或未消化食物。
此缘素本脾虚或因病后失调,喂养不当,伤及脾气,乃致生化无权,水湿内生而发为泄泻。法当健脾燥湿以止泻。
外治方法:1.暖脐止泻法:药用炒苍术,陈皮,砂仁,木香,干姜。共研细末,每用3~5克,纱布小口袋盛贮,覆于肚脐,外以纱布绷带固定,每隔4~6小时换药1次,如上法,药末用完为止,此寓补于运之法也。
2.灸穴止泻法:取足三里(双)、天枢(双)、大巨(双),用艾条1根点燃在其穴位上灸之,每穴每次约灸3~5分钟或以灸处皮肤发红为度,每日2~3次。执灸者需用两手指置于穴位两旁,以测温度,随时调整艾条与灸治部位的距离,以免灼伤小儿皮肤。脾喜燥宜运,两法均有燥湿运脾之功,湿去脾运,其泻自止。
脾阳虚泄泻
脾阳虚泄泻由脾气虚久泻而来,较上证为重。症见形瘦神疲,面白无华,手足欠温,虽重衣而无热感,大便清稀,日行数次,纳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当温阳化水,使脾旺自能渗湿。
外治方法:1.浸足止泻法:药用生附子,生姜,花椒,小茴香,艾叶,此为1剂量,共煎水约500~800毫升(取汁留渣),俟水温降至适度时,置患儿双足于水中浸泡,并带水按摩足心,约10~15分钟(水温下降时,可适当加入热水),浸后勿用清水再洗,揩干双足即可。药渣加水再煎一次,同上法。此方可配3~5剂,连续使用。
2.裹腹止泻法:药用肉桂,生附子,生姜(洗净切片),吴茱萸,花椒,此为1剂量,加水约1500毫升,入红棉布带(宽约20厘米,长约400厘米)1条同煮,煎沸后约15分钟,将布条撩起晾干,裹于患儿腹部,24小时后将布带放开,再入原药水中煎煮,撩起晾干裹腹。本方可配3~5剂,同上法,连续使用数天。
以上二法,均为温阳止泻法,脾阳虚证多兼有命火不足,故方中加入温肾之品,更有助于鼓舞脾阳。双足为足三阴三阳经脉之所系,浸足可温暖脾肾;腹背为任督二经之所在,裹腹可使腹背受药,亦温养脾肾之义也。
相关参考
小儿腹泻是一种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外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及助消化药治疗,但观察发现,运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疗效不佳。经临床观察,采用
小儿腹泻是一种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外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及助消化药治疗,但观察发现,运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疗效不佳。经临床观察,采用
脾气虚泄泻患儿多形体瘦弱,面色欠华,泻下稀便,其色淡黄,夹杂未消化之食物,腹软不痛,肠鸣漉漉,纳少,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脉细弱。大便检验脓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均阴性,可见脂肪球或未消化食物。此缘
病证名。指小儿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而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均可发病。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
病证名。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其脉多虚濡或沉缓。治以温运健脾
病证名。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其脉多虚濡或沉缓。治以温运健脾
泄泻脾虚验方一:莲子糯米粥用料:莲子(去心)20克,怀山药25克,鸡内金15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制法:先将前3味加水煮20分钟,再下糯米煮作粥,熟后加白糖。食用。功效:用治脾虚腹泻、食欲不振等。
凡小儿脾虚,饮食减少,面黄肌瘦,易致伤食、腹胀、泄泻等症。[b]枳术丸[/b]治小儿并无外感风热,脾虚能补,有积能消。久服饮食自健,外患不生,百病皆除。焦术(四两)枳壳(一两)蜂蜜(五两)上为细末,炼
现在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很多人不管是白领还是社会高层都感觉到了生活的艰难,长时间的工作使他们再也没有任何精力去注意自己的身体,因此就出现了很多类似脾虚之类的症状,那么遇到脾虚这类状况到底应该怎么
〔薛〕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调,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者,盖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证也。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