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附子泻心汤方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附子泻心汤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
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今其人以误下之故,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而利也。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邪陷胸虚而上逆也。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可见此痞非热结,亦非寒结,乃乘误下中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故以甘草泻心汤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
【集注】
沈亮宸曰: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饮食;大黄泻心,因于内热;附子泻心,因于外寒,证既不同,药亦各异也。
喻昌曰:下利完谷,腹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故也。设不知此义,以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必益甚,故复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昭揭病因。
程应旄曰:仲景恐结热之疑难明,故特揭出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之故,以明其非。所以用辛温以调其阳,制住客气,使不得上逆;用苦寒清肃,彻去客热,使无阻留。庶两勿羁縻,阴阳相和,否转为泰矣。
汪琥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则胃中之物已尽,何得而不虚?况医复下之,而痞益甚,愈可知其非实证矣。若是实证。当必曰□而痛,不曰□而满矣。只此「满」字,而虚实之证了然。
魏荔彤曰:前条因恶寒汗出,阳随汗而在表,恐亡阳于外,故用附子以回阳;此条重在胃虚,阳微于中,故用甘草干姜以益阳;亦表里分治之急务也。而其固阳以为泻邪之本,则一意耳。

相关参考

泻心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泻心汤方

(见惊悸中)□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之温经汤

《医宗金鉴》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洗)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

《医宗金鉴》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洗)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甘草(炙)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

《医宗金鉴》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

《医宗金鉴》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注】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

《医宗金鉴》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方解】痞□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耶?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观

痞硬怎么用?《医宗金鉴》 痞硬

38。阳证痞硬为热痞,大黄黄连泻心宁,汗出恶寒寒热痞,附子泻心两收功。误下少阳发热呕,痞满半夏泻心能。虚热水气痞下痢,心烦干呕腹雷鸣,虚热水气生姜泻,痞急气逆甘草灵。桂枝表解乃攻痞,五芩烦渴利尿通。【

茱萸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注】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虚胃实

四逆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

《医宗金鉴》 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八味,以水一斗,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