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怎么用?《保婴撮要》 滞颐

Posted 《保婴撮要》

篇首语: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滞颐怎么用?《保婴撮要》 滞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滞颐怎么用?《保婴撮要》 滞颐

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脾之液为涎,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秘结,用清凉饮。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食积内热,用大安丸。仍参口疮腮肿条互览之。
治验一小儿滞颐,面色痿黄。余谓当调补中气。不信,用清热之剂,更加弄舌,乃用五味异功散,渐愈。后因停乳,吐泻复作,先用大安丸,消其宿乳,次用五味异功散,补其中气而痊。
一小儿滞颐,面色赤,手指热,用泻黄散,一服而愈。后因乳母饮酒,其子复患前症,用东垣清胃散加干葛、神曲、麦芽,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停食腹痛,用疏导之药,痛止,左项筋动,口角涎流,面色痿黄,肢体微肿,先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栀四剂,次用异功散加升麻而痊。
一小儿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药,吐泻自汗,厥冷滞颐。用六君、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十一岁,滞颐兼嗳气下气,时常停食,服消导清热之剂,大便不实,小腹重坠,此脾气下陷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饮食渐进,大便渐实,又用四神丸而愈。
一小儿滞颐,面色白或黧,腹痛,手足时冷,脉微细,此肺肾虚寒也,宜先培其脾土,用温胃散,二服腹痛顿止,又六君子汤,诸症并愈。后停食挟惊,吐泻发搐,滞颐腹痛复作,用六君加柴胡、钩藤钩,四剂而痊。
一小儿吐舌流涎,余谓心脾有热。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自服清热化痰等药,更加弄舌,余用异功散加钩藤钩而安,又用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滞颐,面色白或赤,目札切牙,此禀肝肾气不足,内热而生虚风也。用地黄丸以滋肾水;异功散以补脾土而安。
一小儿滞颐,面青,手按其腹则叫痛,此夹食与惊也,用异功散加枳实、升麻,二剂而愈。
后又停食,吐泻滞涩发搐,面色青黄,此脾虚而肝木乘之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钩藤钩而愈。
[b]温胃散[/b] 治脾冷涎多,流滞于颐。
丁香(一两) 人参 半夏 肉豆蔻 白术 干姜 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水煎。

[b]愚按[/b]∶此方治脾胃虚寒,涎流不止,或呕吐腹痛之良剂也。脾气稍温,但服五味异功散。
[b]六君子汤[/b]
[b]钱氏异功散[/b]
[b]四君子汤[/b]
[b]清胃散[/b](四方见内钓)
[b]四顺清凉饮[/b]
[b]补中益气汤[/b]
[b]大安丸[/b](保和丸加白术,三方见虚羸)
[b]泻黄散[/b](方见脾脏)
[b]牛黄清心丸[/b](方见急惊)
[b]四神丸[/b](方见惊泻)
[b]导赤散[/b](方见心脏)

相关参考

滞颐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滞颐

小儿常流口涎,涎常渍于颐下,故名。多因脾气虚冷或实热,不能约制津液所致。

滞颐怎么用?《医学纲目》 滞颐

(口角垂涎是也)□〔肃〕清心导痰丸治舌纵涎下。(方见大人门。曾用甚妙。)□〔汤〕小儿滞颐者,多涎流出,积于颐上,此由脾胃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缘脾胃虚冷,不能制其津液,故流出于颐,法当补脾。(按《

滞颐怎么用?《医学纲目》 滞颐

(口角垂涎是也)□〔肃〕清心导痰丸治舌纵涎下。(方见大人门。曾用甚妙。)□〔汤〕小儿滞颐者,多涎流出,积于颐上,此由脾胃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缘脾胃虚冷,不能制其津液,故流出于颐,法当补脾。(按《

滞颐怎么用?《寿世保元》 滞颐

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宜服[b]温脾丸[/b]半夏(姜汁炒一两)木香(五钱)丁香(二钱)益智仁(炒五钱)白术(去芦炒一两)青皮(去白五

滞颐论怎么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滞颐论

小儿滞颐者.脾冷所致也.脾之液为涎.脾冷则不能约制.故涎常从口角流出.滞渍于颐颏.浸久生疮.名曰滞颐.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下生疮.以桑白皮汁涂口中.[b]又方[/b]治如前.以东行牛口

滞颐怎么用?《中医词典》z~其他 滞颐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指小儿口角流涎,浸渍两颐。多因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或脾胃湿热,上蒸于口而成。脾胃虚寒者,涎清,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胃,用益黄散或温脾丹。脾胃湿热者,涎稠,口渴烦躁,治宜清热利

《冯氏锦囊秘录》 滞颐(儿科)

脾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摄,故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宜用温脾敛温为主。《经》又曰∶舌纵涎下,皆属于热,当兼脉俗参详可也。更有时时吐唾者,由肾气先天禀受不足,玄池不能收摄精华,宜用地黄丸服之。

《冯氏锦囊秘录》 滞颐(儿科)

脾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摄,故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宜用温脾敛温为主。《经》又曰∶舌纵涎下,皆属于热,当兼脉俗参详可也。更有时时吐唾者,由肾气先天禀受不足,玄池不能收摄精华,宜用地黄丸服之。

《婴童类萃》 脾胃论(附滞颐)

经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生化之源。丹溪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液,清气上升,糟粕下降。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医方考》 钱氏益黄散

陈皮(十两)丁香(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各五钱)每服末二钱。小儿脾虚不实,米谷不化,滑肠滞颐者,此方主之。胃主受纳,脾主消磨,故能纳而不能化者,责之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滞颐者,颐颔之下多涎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