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病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伏梁病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伏梁病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伏梁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伏梁病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伏梁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又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b]黄帝问曰:人有身体胕,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清之腑。[/b]
头以下为身,四肢曰体,胕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腑也。
平按:《素问》“胕”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腑”、“病”。

[b]黄帝问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b][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b]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b]
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
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

[b]问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鬲,使胃脘内痈。[/b]
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鬲,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
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鬲”作“生鬲”;“使胃”作“侠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侠胃作使胃。”

[b]此人①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②,肓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b]
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著于脐下肓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肓原,所以脐上为逆也。
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刻“人”字作“积人”二字。“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①“人”,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久”之误。《素问·腹中论》及《甲乙》卷八第二正作“久”。
②“肓”,萧本原作“盲”。今据仁和寺本改。下“肓”字及注中诸“肓”字同。

相关参考

伏梁怎么用?《圣济总录》 伏梁

论曰内经谓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至死,又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夫气之所聚名曰聚,气之所积名曰积,聚阳气也,故无所留

伏梁怎么用?《医述》 伏梁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素问》)根,病之所穷止也。伏梁,言如潜伏之桥梁,为患深着之名。此与《难经》论伏梁不同,彼为心之积,是脏之阴气

伏梁怎么用?《类经》 伏梁

[i](《素问·腹中论》)[/i]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i](不,否同。)[/i]岐伯曰∶病名曰伏梁。[i](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i]帝曰∶伏梁何因而得

伏梁怎么用?《灵素节注类编》 伏梁

[b]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b]有形之邪,内伏横亘如梁,故名伏梁

伏梁怎么用?《中医词典》e~f~g 伏梁

病名。①心积症。其症有积自脐上至心下,其大如臂,状似屋舍栋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微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伏梁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伏梁

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古代文献描述本病症状主要有三种说法:五积病之一,属心之积。症见脐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块,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烦,睡眠不安

伏梁丸怎么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伏梁丸

治心之积,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茯苓浓朴(姜汁制炒)人参枳壳(麸炒去瓤)白术半夏(汤洗七次)三棱(慢火煨熟,乘热温治)上等分,为末,煮糊丸,梧

《女科经纶》 妇人月水行房病伏梁

陈藏器曰∶一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以致小腹结病,病如伏梁,水溺频涩,是名积精。妇人闺房有三禁,此其一也。

《灵素节注类编》 肥气伏梁息贲奔豚

[b]《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b]此明脏积而缺脾脏,或有脱简

《医方考》 肥气丸息贲丸伏梁丸痞气奔豚丸五方总考

东垣,百世之师也。其制肥气丸以治肝积,制息贲丸以治肺积,制伏梁丸以治心积,制痞气丸以治脾积,制奔豚丸以治肾积,率以攻下温热之品类聚为丸,夫五脏积气,辟在肠胃之外,而用巴霜、浓朴辈峻剂以攻肠胃之内,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