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Posted 《医学入门》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入门》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入门》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b]温补[/b]
温其中,补其虚,素体虚里寒,及汗吐下后,暴虚寒者用之,中病即止。
[b]理中汤[/b] 治太阴腹痛,自利不渴,脉沉无力,手足或温或冷,及蛔厥、霍乱等证。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二钱) 甘草(一钱半)
水煎温服。如作丸,以前三味俱用五钱,甘草三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白汤化下。大便涩者用丸,利者用汤。方意以干姜之辛,温胃散寒;参、术、甘草之甘,缓脾气调中。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又曰∶寒淫于内,平以辛热是也。如寒甚腹痛拘急,四肢逆冷,加附子;脐下动气欲作奔豚,去术加肉桂;吐多去术,加生姜;下多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者加白术;腹痛里虚倍人参;寒者倍干姜;胃虚则气壅腹满,去术加附子;呕吐不止减甘草加姜汁;吐蛔去甘草加乌梅;呃逆加丁香、柿蒂;呃逆加木香;霍乱转筋加石膏;寒湿发黄加茵陈;肺弱泄不止,溺不利,倍参、术,合五苓散;内虚腹痛合小建中汤。
[b]陶氏理中汤[/b] 即前方加肉桂、陈皮、茯苓,姜、枣煎,临服入炒陈壁土一匙,以助胃气,治法同上。如厥阴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便实,加大黄、蜜少许利之。腹濡满时减者去甘草,呕吐加半夏、姜汁;蜷卧沉重利不止,及利后身体痛加附子;自利腹痛加木香磨姜汁。
[b]治中汤[/b] 治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咽干腹满,痞闷时痛,脉沉细。及食积头痛,发热恶寒,身体不痛等证。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等分,水煎服。
[b]小建中汤[/b]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有汗;及少阴恶寒,手足蜷而温。凡伤寒初起及过经,当汗吐下,尺脉迟者,宜先服此。又治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及诸汗不止等证。
白芍(五钱) 肉桂(三钱) 甘草(二钱) 饴糖(半盏)
姜五片,枣四枚,水煎去渣,入饴糖烊化温服。如便溏或呕者去饴糖。经曰∶建中者,建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饴枣、甘草之甘以缓中;辛润散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悸者,气虚也;烦者,血虚也。以气血内虚,与小建中汤先建其里。
[b]玄武汤[/b] 见赋。三白汤、人参三白汤、辛黄三白汤,凡方中以三白为主者,皆自此方而变化之也。
[b]四逆汤[/b] 治直中阴证,初病无头疼,无身热,无渴,怕寒振栗蜷卧,沉重欲寐,脉来沉迟无力或无;及太阴腹痛,自利不渴,手足厥冷,指甲唇青,呕吐涎沫;或少阴下利清谷,或咳,或悸,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发躁身反不恶寒,面赤腹痛、或干呕咽痛,或呕吐呃逆,或利止脉不出者,此为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急宜此汤散阴通阳。又伤寒表证误下,自利不止,或表证未除而下利不止,急宜此汤救里。凡三阴脉迟身痛并用,阴毒要药也。
干姜(五钱) 附子(生二钱半) 甘草(一两)
水煎温服。方意以甘草、姜、附相合,辛甘大热之剂,散阴复阳。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也。如利止脉不出,加人参;无脉加猪胆汁;面赤加连须葱白;腹痛加芍药;阴毒心硬肢冷,加麝香、皂荚少许。
[b]陶氏四逆汤[/b] 即四逆汤加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肉桂、五味子,姜煎,临熟入麝三厘调服,中病手足温和即止。治法同上。如呕吐涎沫,或小腹痛,加盐炒吴萸;呕吐不止加姜汁,泻不止加升麻、黄 ;咽痛加桔梗。
[b]当归四逆汤[/b] 治厥阴病气弱,手足厥逆,小腹疼痛,或呕哕,或囊缩,血虚则脉细欲绝,亦阴毒要药也。
当归、芍药各二钱,肉桂一钱半,细辛、通草、甘草各一钱,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皆属于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甘以缓之,通草、甘、枣之甘以缓阴血。如素有寒气加吴萸,倍生姜;寒甚加附子;脉不至加人参。
[b]三味参萸汤[/b]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头痛甚极;及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阳明食谷欲呕,得汤反剧,属上焦寒等证尤妙。吴萸三钱,人参二钱,生姜四钱,枣二枚,水煎温服。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之甘以暖脾。如阴逆厥冷,唇青面黑,舌卷卵缩,加附子、细辛。
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一切峻补之剂,皆自理中、建中、四逆等汤而变化之也。
[b]炙甘草汤[/b] 治伤寒脉代结,心动悸。
甘草(三钱) 人参(二钱二分) 生地 桂枝 麻仁 麦门冬(各二钱半) 阿胶(二钱)
姜三片,枣二枚,酒七分,水一盏三分,煎,至三分服。方意以脉代结者,血气虚弱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真气虚也。是用参、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桂、姜之辛以益正气。本草云∶补可去弱是也。麻仁、阿胶、生地、门冬之甘以润经益血,复脉通心。经曰∶津耗散则为枯。五脏痿,当荣卫涸,温剂所以润之也。单甘草汤、滋阴降火汤、补阴丸、生脉散、补中益气汤,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也。

相关参考

伤寒怎么用?《医学入门》 伤寒

详《伤寒论》、《百问百证歌》、《活人书》、《活人大全》及今陶氏《六书》、王氏《家宝》与各名家,惟陆氏伤寒未睹其书。尝闻病皆起于伤寒,治莫精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如水有源;(不过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以

《医学入门》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b]表可汗而里可下,[/b]表证属太阳。凡见头疼、发热、恶寒、清便自调、腰项脊强、脉浮紧者,即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表,不宜下渗。有汗为表虚,宜解肌;无汗为表实,宜发汗。但发汗亦有轻重不同,古

医学百科 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阳明之热,已入府者,不他传矣。若犹在经,而未入于府者,仍可传于少阳。而少阳确实之部位,又须详为辨析也。夫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少阳也。少阳外与太阳相并则寒,内与阳明相并则热,是以

旋复花怎么用?《医学入门》 旋复花

旋复花咸甘冷烈,逐水消痰止呕噎,宽胸胁清头目风,治痹又利肠脏结。花如菊,淡黄绿,繁茂圆而复下,俗名金沸草。有小毒。治心胁痰水及膀胱留饮,寒热水肿,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开胃,止呕逆不下食;治伤寒汗吐下

王正公 善用汗吐下治青少年哮喘

《古今医统大全》 汗吐下不解

三法俱用之后而病不愈者,其有虚实之故也。若非余邪未尽,必是阴阳两虚。于斯时也,当斟酌审之,或可泻则泻,可补则补,庶不杀人也。【和】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

《针灸神书》 伤寒汗吐下加五十四法

汗不出时加升阳,急取搓搓摄提详。吐法不吐加横逆,再加横摇又顺阳。下法不下加摄提,即用升阴气不忙。三法加法此已定,出针调匀二次良。

《丹溪手镜》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b]可汗[/b]脉浮大可汗(问病者设利为虚,不可汗。)浮而紧可汗。太阳病,脉浮弱数者,可汗。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可汗。日晡发热如疟,此属阳明,脉浮虚,可汗。下利后,身痛清便自调,可汗。

《伤寒贯珠集》 少阳汗吐下之禁二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经曰、少阳之至.其脉弦.故头痛发热者.三阳表证所同.而脉弦细.则少阳所独也.少阳经兼半里.热气已动.是以不可

坏症怎么用?《伤寒大白》 坏症

汗吐下温针诸法皆用过而病不解,名坏症。又有汗吐下诸法,颠倒误用而病不解,亦名坏症。言坏症,非言必坏之症,言无经络表里,无汗吐下诸法可治者,故曰坏症。按《伤寒论》坏症两条,上条言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