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论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咳论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咳论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咳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咳论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咳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

[b]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b]
五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

[b]黄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气从其合;其寒饮食,饮食入胃,顺肺脉上注于肺,肺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b]
肺合皮毛,故皮毛受于寒邪,内合于肺。人肺脉手太阴,起胃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肺。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脉上入肺中,内外寒邪相合,肺以恶寒,遂发肺咳之病也。
平按:《素问》、《甲乙》“毛先受邪,气从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饮食”二字不重;“顺肺脉”作“从肺脉”;“上注于肺”作“上至于肺”;“肺寒,外内合”作“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为”上缺一字,《素问》、《甲乙》作“则”,袁刻作“发”。注“鬲”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拟据经文作“注”字,与“肺”字属上读。

[b]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b]
五脏各以王时伤寒,肺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非其时者,又因他脏受寒,传来与之。故肺咳之病,传与余脏,称五脏咳也。

[b]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b]
各以时者,五脏各以王时也。感于寒者,感伤寒也。感伤寒病有轻有重,轻者为咳,重者以为泄及痛痹也。
平按:“故脏各治时”《素问》、《甲乙》作“故五脏各以治时”。

[b]黄帝曰:五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腑。[/b]
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脏腑咳也。五脏之咳,近者未虚,久者传为六腑咳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此一段;“五脏之久咳”二句,在后“脾咳不已”上。

[b]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之,乘冬则肾受之。[/b]
肺以恶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时,肝受即为肝咳。若肺先受寒,乘于至阴,即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
平按:《素问》“肺先受邪”上有“乘秋则”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

[b]黄帝曰:何以异之?[/b]
以下言问答五脏咳状也。

[b]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b]
言肺咳状也。

[b]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状,甚则咽喉肿。[/b]
介介,喉中气如哽也。
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哽”《素问》、《甲乙》作“梗”。“咽喉肿”《素问》、《甲乙》作“咽肿喉痹”。

[b]肝咳之状,咳则两胠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胠下以满。脾咳之状,咳则在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b]
胠,有本作胁也。
平按:“两胠下痛”《甲乙》作“胠痛”,《素问》作“两胁下痛”。“两胠下以满”《素问》作“转则两胠下满”,《甲乙》“胠”作“胁”。“引肩”上,《素问》、《甲乙》有“阴阴”二字。“则咳”下,《素问》有“剧”字。

[b]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演。[/b]
音涎,肾液也。谓咳涎出之也。
平按:“演”《素问》、《甲乙》作“涎”。

[b]黄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欧,欧甚则长虫出。[/b]
以下问答,言六腑咳状。六腑之咳,皆脏咳日久,移入于腑,以为腑咳。腑不为咳移入脏者,以皮肤受寒,内至于肺,肺中外寒两邪为咳,移于五脏,然后外至于腑,故不从腑移入于脏。所以脾咳日久,移为胃咳。长虫,蛕虫也。
平按:《素问》、《甲乙》“脾咳不已”上有“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二句。

[b]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欧欧胆汁。[/b]
欧胆汁者,咳引于胆,故欧胆口苦也。
平按:“欧欧胆汁”《素问》、《甲乙》作“咳呕胆汁”。

[b]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b]
遗矢者,咳引大肠,故遗矢也。
平按:“矢”《素问》作“失”,新校正云:“《甲乙》遗失作遗矢。”

[b]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b]
小肠在上,咳引小肠,故气与咳俱发者也。
平按:“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素问》、《甲乙》作“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b]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b]
咳动膀胱,故尿出也。
平按:《甲乙》“遗溺”作“遗尿”。

[b]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腹满,不欲食饮。[/b]
三焦无别属脏,与膀胱合,故膀胱之咳,久而不已,腹病满,不欲食也。

[b]此皆聚于胃管,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b]
此六腑咳,皆以气聚胃中,上关于肺,致使面壅浮肿气逆为咳也。
平按:《素问》、《甲乙》“胃”下无“管”字。

[b]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曰:善。[/b]
疗五脏咳,宜疗脏经第三输也。疗六腑咳者,宜疗脏经第六合也。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平按:“输”《素问》、《甲乙》作“俞”。

相关参考

刺咳论怎么用?《针灸大成》 刺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咳论经旨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咳论经旨

咳病专论。四卷。清·凌嘉六辑。撰年不详。本书辑录《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中有关咳嗽病证的论述及历代诸家注释加以归纳整理,对咳嗽病证进行了系统论述。既有临床实用价值又有文献价值。

咳论经旨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咳论经旨

咳病专论。四卷。清·凌嘉六辑。撰年不详。本书辑录《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中有关咳嗽病证的论述及历代诸家注释加以归纳整理,对咳嗽病证进行了系统论述。既有临床实用价值又有文献价值。

《素问悬解》 咳论三十六

[b]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

医学百科 胃咳案

「六腑咳」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云:「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

医学百科 《内经》论咳证

咳证为肺的主要病证之一。咳,即咳嗽。《内经》中有《素问·咳论》专篇论述,指出病位在肺,肺气失于宣降,气逆而咳。张介宾在《介宾全书》中亦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但其他脏腑疾患涉及于肺时,亦可出现咳嗽

《中医词典》z~其他 治脏者治其俞

取穴法之一。指对五脏病症要取该经脉五腧穴中的输穴。《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中医词典》e~f~g 浮肿者治其经

取穴法之一。指对面部浮肿等症可取有关经脉五输中的经穴。《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培土生金愈久嗽

咳嗽为肺系疾患之主要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对此早有专篇论述。现代中医将咳嗽划分外感、内伤两大类,颇合临床实用,但此分类在明代张景岳之《景岳全书·咳嗽》篇已有记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

咳嗽怎么用?《景岳全书》 咳嗽

[b]经义[/b]《咳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