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痢疾
Posted 《中医名词词典》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痢疾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痢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痢疾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痢疾
古名“滞下”,亦称“肠澼”。滞下,是形容大便次数增多,虽急欲排便,但不能通畅,肛门重坠,如有物阻滞的感觉。肠澼,是形容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本病为夏秋季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腹痛、粘液脓血样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为主证。多因肠胃内虚,摄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以致湿热内蕴,毒滞肠中所致。古代对痢疾的论述,范围颇广,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还包括其它某些肠道疾病在内。根据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等,分为“风痢”、“寒痢”(冷痢)、“湿热痢”(热痢、赤痢、赤白痢)、“寒湿痢”(湿痢)、“水谷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痢”(迁延痢)、“疫毒痢”等,名目较多。现临床上一般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久痢(迁延痢)、休息痢等五种类型。参见有关各条。相关参考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痢疾论》。为寒湿痢、湿热痢、燥热痢、疫痢的总称。详各条。
病名。见《医学入门》。属产后下利范畴。参产后下利条。
病证名。痢疾而见阴液耗伤者。见《张氏医通》卷七。证见发热烦渴,至夜转剧,恶食,痢下五色,脓血稠粘,滑泄无度,或下鲜血,脐下急痛。治宜救阴泄热,用驻车丸、阿胶丸、阿胶连梅丸、千金黄连汤、黄连阿胶汤等方。
病证名。因七情内伤、劳力过度、饮食失宜等所致痢疾。见《慎斋遗书》卷八。详见七情痢、劳役痢、饮食内伤痢等条。
病证名。因七情内伤、劳力过度、饮食失宜等所致痢疾。见《慎斋遗书》卷八。详见七情痢、劳役痢、饮食内伤痢等条。
病名。见《济生方》。宋以前有肠澼、赤白沃、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
病证名。多发于夏秋季,以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
痢疾专着。四卷。清·孔毓礼撰。刊于1752年。孔氏认为“瘟疫而外,惟痢疾最险恶,能死人于数日之间”。遂集前人有关方论,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中对痢疾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论述颇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