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词典》c~d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
Posted 《中医词典》c~d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词典》c~d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词典》c~d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
指辨识疮疡之属于半阴半阳证者。见《外科正宗》卷一。该证的特点为:疮疡漫肿不高,似阳证而又不甚焮热肿痛,似阴证而又不甚木硬平塌;微红微热,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痛而无脓,肿不易消,不易溃脓;溃脓后仍痛,疮口闭合迟缓。治疗中若阳证渐增,则预后尚佳;如阴证渐增,则属难治。调治此证应争取从阴转阳,防止阳证转阴。相关参考
【方歌】阴阳相半属险证,阳吉阴凶生死昭,似阳微痛微焮肿,如阴半硬半肿高。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五善之证虽兼有,七恶之证不全逃。若能饮食知味美,二便调和尚可疗,按法施治应手效,阳长阴消自可调。
指辨识疮疡之属于阳证者。见《外科正宗》卷一。该证特点为:疮疡起病急,患处高肿局限,焮赤疼痛,色红活润泽,七日内肿不消则成脓,溃后脓稠色润,易消,易溃,易敛,病程短,并常伴形寒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脉
疮疡内治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凡属疮疡阳证大多与热毒有关,故不论其初起、成脓、溃后、凡具有实热火毒之证者,如局部红、肿、热、痛,溃出脓稠,同时兼见发热,烦躁,口渴,脉数,舌红或
疮疡外治法之一。疮疡之灸疗法。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五。该法即借助直接艾灸或隔药艾灸热力及药物作用以达疏通经络,散结拔毒之目的。凡属疮疡不论阴证、阳证,在初期均可使用之。《太平圣惠方》:“认是疽疮,便宜
不寒不热,半阴半阳者,宜之。[b]良方升麻和气饮[/b]治疮肿、疖疥、痒痛。甘草陈皮(各一两半)芍药(七钱半)大黄(半两,煨)干葛苍术桔梗升麻(各一两)当归茯苓白芷(各二两)干姜枳壳(各半钱)《三因方
[b]中和汤[/b]治疮属半阴半阳,似溃非溃,似肿非肿,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托所致。人参陈皮(各二钱)黄白术当归白芷(各一钱半)茯苓川芎皂角刺(炒)乳香没药金银花甘草节(各一钱)上水酒各半,煎服。
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四之气,寒雨降……痈肿疮疡疟寒之疾”。古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
明、清时期医学分科之一。明代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其中疮疡独成一科,清代沿袭,也设有此科。疮疡科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疮等疾病。参见十三科条。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汗之则疮已”。即在疮疡初起之时,约七日之内,如尚未成脓破溃,正气未虚而兼有表证者,可应用解表药物,使毒邪随汗而泄,疮疡得以消散。临床应辨寒热,分别采用辛凉解
外科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疡科选粹》卷一。疮疡初起,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据此,疮疡内治多重行气之法。故临床常与其它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以行气为主配合它法,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