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蛔怎么用?《古今医彻》 吐蛔
Posted 《古今医彻》
篇首语: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吐蛔怎么用?《古今医彻》 吐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吐蛔怎么用?《古今医彻》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勿犯寒凉.则蛔厥之用温中也必矣.及阅仲景乌梅丸.乌梅为君.人参附子细辛桂枝蜀椒当归为佐.而柏皮之外.又加黄连.乃倍干姜.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法乎.乃余见一妇.烦热呕酸.脉数吐蛔.欲投茱制黄连姜汁炒栀方可.奈医者执用温药.随饮随毙.益信仲景乌梅丸倍黄连.早已开示后学一大法门.而习俗罕究也.又治二妇.食伤胀满不堪.蛔窜十余不止.气口脉有力.竟投枳朴等.温中内消而愈.盖失饥与伤饱.又不可执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宜无.宜少不宜多湿.热甚.蛔虫滋长.发胃脘痛.吐出则少愈.若胃败吐蛔.色黑且腐.并成族来者.在不治例.[b]理中汤[/b]
人参 白术(土炒)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八分) 乌梅肉(二个) 川椒(十粒)
水煎.
[b]乌梅丸[/b] 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 人参 附子(炮) 柏皮 桂枝 细辛(各一两五钱)干姜(二两五钱炮) 黄连(四两) 蜀椒 当归(各一两)
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饭熟捣梅成泥和匀诸药.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b]枳实汤[/b] 治胸满.右关脉有力.吐蛔不止.
枳实(麸炒) 紫浓朴(姜制) 广皮(各一钱) 山楂(一钱半) 柴胡(七分) 莱菔子(炒研一钱)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b]清中汤[/b] 治脉数.呕酸黄水.烦躁吐蛔.
山栀(炒) 半夏(各一钱) 黄连(七分)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钱.川椒十粒.生姜一片.水煎.
相关参考
[b]王[/b]厥阴吐蛔。寒热干呕。心胸格拒。舌黑。渴不欲饮。极重之症。(胃虚肝乘)乌梅肉(一钱半)桂枝木(一钱)炒黑川椒(四分)白芍(一钱)小川连(三分)黄芩(一钱)生淡干姜(一钱)[b]席[/b]
证名。见《卫生宝鉴》卷十四。蚘通蛔,即吐蚘。详吐蚘条。
证名。见《卫生宝鉴》卷十四。蚘通蛔,即吐蚘。详吐蚘条。
张景岳治胡氏子,三岁,因饮食不调,幼科以清火化痰等剂,损其胃气,反致呕吐溏泄,复与清利,遂致吐蛔。初止数条,渐至数十条,细如灯草,甚至成团搅结而出,早晚不绝,所下者亦如之,羸困已极。因与温胃饮二三剂,
病证名。指蛔虫病患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治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莱菔子、山楂、槟榔等煎汤,稍冷饮之。
病证名。指蛔虫病患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治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莱菔子、山楂、槟榔等煎汤,稍冷饮之。
凡蛔虫上下出者.皆属厥阴乘犯阳明.内食入胃.呕吐痰涎浊沫.如仲景厥阴篇中.先厥后热同例.试论寒热后.全无汗解.谓至阴伏邪既深.焉能隔越诸经.以达阳分.阅医药方初用治肺胃.后用温胆茯苓饮.但和胃治痰.致
《伤寒论》中谈到吐蛔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太阳篇89条的“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个是厥阴篇338条的乌梅丸证,另一处就厥阴的提纲条文。吐蛔不是一个常见的证,将这样一个证摆在提纲里,并不是
壬午春有上街乡民林姓者年五旬.患夹阴伤寒.初延治不知投何药.越九日请余正诊脉时.手拈一蛔而出.六部虚大无力.日发呃十数声.余曰脉.为假热症乃真寒投理中汤一剂烦渴减半次早脉亦敛余归仍遗人参三白汤与服数剂
此证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前后烦,此五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