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词典》 发颐(汗毒)
Posted 《中医名词词典》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名词词典》 发颐(汗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名词词典》 发颐(汗毒)
指发生于颐颔部位的一种化脓性感染,虽与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病、脉疹的后期。由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透泄、郁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故又名“汗毒”。初起身热恶寒、肿如结核、微有热痛,以后脓肿渐渐增大,热痛亦加剧。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颔部或在口腔粘膜或向外耳等处溃破。类于化脓性腮腺炎。相关参考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本病相当于
【方歌】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注】此证又名汗毒,发于颐颔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
病名。分别指两种痈疽疾病。①指锐毒。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详锐毒条。②指耳后疽。见《中西合纂外科大全》卷一。详耳后疽条。
朱小辉太守令嫒,骤患颐肿,连及唇鼻,乃至口不能开,舌不得出。孟英视之,曰∶此温毒也。用∶射干山豆根马勃羚羊(角)薄荷银花贝母花粉杏仁竺黄为剂,并以紫雪(丹)搽于唇内,锡类散吹入咽喉,外将橄榄核磨涂肿处
患生于腮,有双有单,一曰遮腮,一日发颐,当宜别治。腮内酸痛是遮腮,取嫩膏敷上,次日痊愈。倘病仍两腮发肿,不酸痛者是发颐,宜服表风散毒之剂,当用白芷、天麻、防风、荆芥各一钱,陈酒煎半碗,送服醒消丸而愈。
或问∶腮脸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颔发。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腮。俱属阳明风热所致,急服活命饮加玄参、芩、连,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或问∶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颐发。古云,不治之
或问∶耳后一寸三分生疽,古云不治之证。今有一人,年二十四岁,耳后结块如拳,肉色不变,亦不甚痛,七日不食何如?曰∶此名耳后毒,非瘿也,隔蒜灸之;活命饮加柴胡、桔梗、升麻,八阵散下之愈。张通府,耳后发际,
病名。下颌、腮腺部位之痈疽疮疡。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即发颐。详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也即发颐。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