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将瘟舌

Posted 《敖氏伤寒金镜录》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将瘟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将瘟舌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i](图缺)[/i]
【介按】舌色如淡红、嫩红、或白中带红.外证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
如纯红或鲜红起刺者.胆经与营分邪热炽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温邪伏于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治以滋少阴之液.则少阳之热自解.如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者.此热结膀胱也.急宜导赤清热.如舌色鲜红.神昏谵语.见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热痰乘于胞络也.治宜清热消痰.若舌色鲜泽纯红.外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温邪入于胞络也.轻则于清解药中,加广郁金、鲜石菖蒲等味以开之.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等、以芳香开窍,又据《舌鉴辨正》谓“将瘟舌.即纯红舌.非纯而不杂.即瘀红之色也.”脏腑热极者、中时疫者、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宜三黄白虎加连翘.或大小承气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证者.则两脸周身必发热、头晕、目眩、乍热乍寒、脉浮数.邪热在太阳也.宜薄荷、荆芥、葛根、生甘草、凉散表邪.不可遽用“寒凉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顶清神散以吹鼻取嚏.因病在神识昏愦之际.乃是临时救急之法也.
[b]透顶清神散[/b]
猪牙皂角 细辛 白芷 当归上为细末.各等分.和匀.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鼻内.吐出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此药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戟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凡遇神识昏愦.人事不知之症.临时用之.即能开窍而苏神也.

相关参考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微黄舌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i](图缺)[/i]【介按】黄苔薄滑者.是邪初入里.表症未罢.热未伤津.犹可用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九·微红黑灰舌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i](图缺)[/i]【介按】舌见灰色.病概不轻.均是里症.无表症.有实热症、无虚寒症.又有邪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三·右边白滑舌

舌右有白苔滑.病在肌肉.为邪在半里半表.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i](图缺)[/i]【介按】凡风寒之入.由皮毛而腠理.为阳明少阳之界.作表症看.非邪已入阳明之里.而复传于少阳也.如外证身热微寒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五·中黄边白舌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可下也.[i](图缺)[/i]【介按】表邪未罢.将欲化热.则舌见边白中黄.其苔必然粘腻.因为水停胸中而津不升.则作烦渴,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七·根黄尖白舌

舌见根黄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而服之.脉弦者.防风通圣散主之.[i](图缺)[/i]【介按】舌根属下脘.舌尖属上脘.此舌根黄尖白.病系外寒里热.即世俗所谓寒邪包火之症.或表邪入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八·纯黄隔瓣舌

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蒿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i](图缺)[/i]【介按】黄苔起瓣

《敖氏伤寒金镜录》 续刊伤寒金镜录原序

伤寒一症.传变不常.有本传、越经传、巡经传、巡经得度传、误下传、表里传、上行传、顷刻之间.生死系焉.可以寄人死生者.惟医焉耳矣.夫何脉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难辨.此庸医所以接踵而杀人者多也.元、若

《敖氏伤寒金镜录》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41年

《中医词典》z~其他 《敖氏伤寒金镜录》

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年。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其中以《摄生众妙方》刻本为精,讹

《敖氏伤寒金镜录》 伤寒用药说

夫医者何.犹防之将也.凡视人疾.在究其浅深之异而疗之.且疾之袭人.若寇之侵境.方其至也.必瞰其势之强弱.先以安抚,次以讲和.戒严守御.以防其逆也.如坚然不退.至再至三.恣强肆侮.意谋土地也.当此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