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麻子仁丸方
Posted 《伤寒杂病论》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寒杂病论》 麻子仁丸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杂病论》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右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方见前)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方见前)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汗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方见前)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相关参考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筋枳实一筋大黄一筋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右六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右二味,末之,炼蜜为丸,枣核大,纳脏中,剧者再纳之。妇人六十二种风证,腹中气血如刺痛者,红蓝花酒主之。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炮)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温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增,至二十五丸。妇人阴寒,蛇床子散主之。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炮)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白饮下亦可。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
附子三两 狼毒四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右六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
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产后下利,脉虚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