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怎么用?《景岳全书》 反胃

Posted 《景岳全书》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反胃怎么用?《景岳全书》 反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反胃怎么用?《景岳全书》 反胃

[b]论证[/b]
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盖食入于胃,使果胃暖脾强,则食无不化,何至复出?今诸家之论,有谓其有痰者,有谓其有热者,不知痰饮之留,正因胃虚而完谷复出,岂犹有热?观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一言者,诚尽之矣。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辩,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祈奏效,所以难也。
[b]论治(共七条)[/b]
一、治反胃之法,当辩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但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若果饮食未消,则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之辈,则当专用温补,不可标本杂进,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必致不起也。
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惟姜汤为最佳,或橘皮汤亦可。若气虚为寒所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皮干姜汤之类主之。若寒痰胜者,宜小半夏汤,或大半夏汤之类主之。
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主之。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主之。或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主之。
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责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亦犹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之。此屡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乃可先从清理,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之类,皆可清痰顺气。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皆可去湿去滞。半夏干姜散、仲景吴茱萸汤、橘皮汤之类,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滞,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气涉虚者,则非所宜。
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气之不化乎。盖脾胃气虚,然后治节不行,而无以生血,血涸于下,所以结闭不行,此真阴枯槁证也。必使血气渐充,脏腑渐润,方是救本之治,若徒为目前计,而推之逐之,则虽见暂通,而真阴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见其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而大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然此等证治,取效最难,万毋欲速,非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调理,不能愈也。其有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尤为难治。
反胃由于酒湿伤脾者,宜葛花解酲汤主之。若湿多成热,而见胃火上冲者,宜黄芩汤,或半夏泻心汤之类主之。
[b]述古(共三条)[/b]
仲景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巢氏病源》曰∶营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食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
戴原礼曰∶翻胃证,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血虚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
[b]简易方[/b]
一方 用甘蔗汁二分,姜汁一分,和匀,每服半碗或一碗,日三服,则止。
一方 用人参,见呕吐门。
[b]灸法[/b]
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壮)、天枢(三七壮)。
[b]反胃论列方[/b]
理中汤(热一) 温胃饮(新热五) 橘皮干姜汤(热五五) 圣术煎(新热二五) 黄芽丸(新热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六君子汤(补五) 四君子汤(补一)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右归饮(新补三) 五味异功散(补四) 人参附子理阴煎(新热三)橘皮汤(热五六) 小半夏汤(和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二陈汤(和一) 大半夏汤(和十)理中化痰丸(热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平胃散(和十七) 橘皮半夏汤(和十三) 豕膏(新因二九) 黄芩汤(和一九八)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半夏干姜散(热五三)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b]论外备用方[/b]
独参汤(补三五) 二汁饮(和一二三) 丁香半夏丸(和一九二 胃寒)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寒气) 丁附散(热六二 胃寒) 茯苓泽泻汤(热七四 反胃渴) 甘露汤(热七三 安胃) 胃爱散(热七十 虚寒) 丁香煮散(热六一 胃寒)

相关参考

反胃怎么用?《医学摘粹》 反胃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闭,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闭,惟下脘闭耳,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也。盖胃虽能纳谷,而脾虚不能消化,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宜

反胃怎么用?《医学摘粹》 反胃

〔反胃提纲〕下窍居然闭不开,朝餐暮吐实堪哀,脾虚莫运非关胃,治法尤当善化裁。[b]大半夏汤[/b](证附)吐属脾虚病势沉,治宜半夏共人参,再加白蜜功能润,去湿和中并益阴。[b]吴茱萸证[/b](方见伤

反胃怎么用?《医法圆通》 反胃

按反胃一证,有阳虚、阴虚之别。因阳虚者,盖以阳衰则不能镇纳僭上之阴,阴邪过盛,势必与阳相拒,一切经火烹调之物,皆不能容,故下喉数刻,或二三时乃仍吐出。其人定见脉大而空,或劲如石,言语一切无神,困倦喜卧

反胃怎么用?《续名医类案》 反胃

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设水陆,泊舟岸下。梦一僧持汤一杯与之,饮罢便觉胸快。次早入寺,乃梦中所见僧,常以此汤待宾,故易名曰∶甘露饮。用干饧糖六两,生姜四两,二味合捣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两

反胃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反胃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的食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以其食入反出,故名。《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作“翻胃”。主要是脾胃虚寒所致。

反胃怎么用?《张氏医通》 反胃

金匮云。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

反胃怎么用?《针灸资生经》 反胃

凡食饮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管.后取三里泻之.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见不嗜食.)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呕吐还出.又主呕逆吐食不得出.中庭、疗胸胁支满.心下满.(铜明同下.)食不下呕逆.吐食

反胃怎么用?《药症忌宜》 反胃

属气虚,中酒属胃弱。忌破气,升,苦寒,甘,燥热,诸药录后。宜补气,降气,和胃,清热,酸敛以制肝。枇杷叶人参苏子橘皮木瓜麦门冬芦根汁竹茹石斛梅酱蔗浆白茯苓白芍药若因虚寒而得者,加生姜、术、白豆蔻。

反胃怎么用?《普济方·针灸》 反胃

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穴先取下脘。后取三里。泻之。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穴章门治鬲寒。食不下。呕逆。吐食。不得出。穴中庭中府治吐食。穴胃俞治胸胁支满。心下满。食不下。呕逆。吐食。入腹还出。穴中庭治胃气

反胃怎么用?《证治准绳·类方》 反胃

[b]香砂宽中汤[/b](《统旨》)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木香(临服时,磨水入药三四匙)白术陈皮香附(各一钱半)白豆蔻(去壳)砂仁青皮槟榔半夏曲茯苓(各一钱)浓朴(姜制,一钱二分)甘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