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心痛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厥心痛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厥心痛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厥心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厥心痛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厥心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形中上者”,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自“心痛引腰脊”至“得之立已”,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自“心疝暴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二。[b]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b]
肾脉足少阴贯脊属肾络心,故肾气失逆,令心痛控背。肾在于后,故肾病痛心,如物从后触心而痛,脊背伛偻也。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肾腑足太阳脉所过;昆仑,在足外踝跟骨上,足太阳脉所行;然骨,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足少阴脉所流,故肾心痛皆取之也。
平按:“控”下,《灵枢》、《甲乙》有“善瘛”二字。“伛”上,《甲乙》有“身”字;“发针”下有“立已”二字。注“肾在于后”,袁刻“肾”作“背”。
[b]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b]
胃脉足阳明属胃络脾。脾脉足太阴流于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注于大白,在足内侧覈骨下陷中,支者别胃上膈注心中。脾胃主水谷,水谷有余则腹胀胸满尤大也。此腑病取于脏输也。
平按:《甲乙》“腹胀胸满”作“暴泄腹胀满”。
[b]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b]
然谷,足少阴脉所流,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太溪,足少阴脉所注,在足外踝骨上动脉陷中,并是足少阴流注。脾气乘心,心痛,可疗脾之输穴。今疗肾足少阴流注之穴者,以脾是土,肾为水,土当克水,水反乘脾,脾乃与心为病,故远疗病输也。
平按:《灵枢》“锥”上有“以”字。《甲乙》“锥”下无“针”字。注“足外踝骨上”,检《甲乙经》,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且阴脉行内,“外踝”应是“内踝”之误,“踝”下脱“后跟”二字。
[b]厥心痛,色仓仓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大冲。[/b]
仓仓,青色也,肝病也。不得太息,肝主吸气,今吸气已痛,不得出气太息也。大冲,右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者,足厥阴脉所注。
平按:《灵枢》、《甲乙》“仓仓”作“苍苍”。注“右足”,“右”字当系“在”字传钞之讹,检《甲乙经》:“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素问·刺腰痛论》注云:“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并无左右足之分,故知“右”为“在”之误也。
[b]厥心痛,卧若徙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大泉。[/b]
肺主于气,气以流动,流动之气乘心,故心痛卧若移居至于他处也。以气流动,故心痛间也。动作益气所病,故益甚也。肺气是心微邪,不能令色变。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留。大泉,在手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
平按:“徙居”《灵枢》作“徒居”;“大泉”作“太渊”,说见前。
[b]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b]
心不受邪,受邪甚者痛聚于心,气亦聚心,故手足冷,所以死速也。
平按:“凊”,今本《灵枢》作“清”,道藏本《灵枢》作“凊”,《甲乙》作“青”。
[b]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输,肠中有虫瘕及蛂蛕,皆不可取小针。[/b]
心痛甚取输无益者,乃是肠中有虫瘕蛂蛕。肠中长虫也,音犮。可以手按,用大针刺之,不可用小针。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作“俞”。“蛂”《灵枢》、《甲乙》作“蛟”。
[b]心腹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者,是蛂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姑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及出针也,□腹□痛形中上者。[/b]
,聚结也,奴通反。谓心腹之内,虫聚而痛□,懊□然也。虫食而聚,犹若肿聚也。食已而散,故休止也。又聚扰于胃,故热渴涎出也。若蛂相犮,所以蛕称蛂也。□亦□,普耕反,满也。谓虫聚心腹满,如肿聚高起,故曰形中上者也。
平按:《灵枢》“心腹”作“心肠”。“腹热善渴涎出者”,《灵枢》“善”作“喜”,《甲乙》作“腹中热渴□者”,注:“□,音涎。”“姑令”《灵枢》、《甲乙》作“无令”。“及出针”,“及”《灵枢》、《甲乙》作“乃”。《甲乙》无“□腹□痛形中上者”八字。“□”《灵枢》音烹。注“犹若肿聚”,“肿”袁刻作“种”。
[b]心痛,引腰脊,欲欧,取足少阴。[/b]
足少阴脉行腰脊,上至心,故心痛引脊欲欧,取少阴脉输穴也。
[b]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b]
足太阴脉主腹,故取足太阴输穴。啬啬,恶寒之貌也。
平按:“啬啬”《甲乙》作“瀒瀒”。
[b]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b]
足少阴脉贯脊络心,手少阳脉主三焦气,故心痛引背不得息,取此二经输穴疗主病者也。
平按:“手少阳”《甲乙》作“手少阴”。
[b]心痛,少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b]
足厥阴脉环阴器抵少腹,故少腹满便溲难,取此脉输穴所主病者。
平按:《灵枢》、《甲乙》“少腹”上有“引”字。
[b]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b]
手太阴主于气息,故气短息不足,取此脉疗主输穴。
[b]心痛,当九节刺之;不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b]
《明堂》第九节下两傍是肝输,中央是筋缩,皆不言疗心痛。此经言疗取之,刺此节不已,于上下背输寻之,有疗心痛取之。
平按:“刺之不已”《灵枢》作“刺之按已”。
[b]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b]
足太阴注心中,足厥阴从肝注肺,故心暴疝,取此二脉,去其血络也。
平按:《甲乙》作“尽刺之血络”。
相关参考
病证名。指心痛而兼见四肢厥冷,周身冷汗。《明医指掌》卷六:“寒厥心痛者,手足厥逆,遍身冷汗,甚则手足甲青黑,小便清白,不渴,气微力薄,脉沉细微,术附汤。”又:沈金鳌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此寒厥心痛
病证名。指心痛而兼见四肢厥冷,周身冷汗。《明医指掌》卷六:“寒厥心痛者,手足厥逆,遍身冷汗,甚则手足甲青黑,小便清白,不渴,气微力薄,脉沉细微,术附汤。”又:沈金鳌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此寒厥心痛
厥心痛者,中寒发厥而心痛也。虽在包络,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发夕死,白术四逆汤主之。[b]白术四逆汤[/b](自制)白术(三钱)附子(三钱)干姜(一钱)人参(二钱)茯苓
证名。热郁气逆所致的心痛。证见心痛,烦躁吐逆,身热足寒,额上汗出。《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浮大而洪。”治当灸太溪、昆仑,服金铃子散。痛止,
证名。热郁气逆所致的心痛。证见心痛,烦躁吐逆,身热足寒,额上汗出。《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浮大而洪。”治当灸太溪、昆仑,服金铃子散。痛止,
[b]金铃子散[/b](《保命》)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痛止,与枳术丸。[b]左金丸[/b]川黄连(六两,盐水炒)吴茱萸(去闭口,盐水浸一伏时,一两)上为末,水泛为丸,或粥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三,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热病诸候·寒热厥候篇》,惟编次前后略异。[b]黄帝问于岐伯曰:厥之寒热者何也?[/b]夫厥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后取足少阳、阳明”,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一。自“厥侠脊而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自“厥侠脊而痛”至“腘中血络”,见《甲乙经》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嗌肿痓治主病者”,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论篇》,自“巨阳之厥”至“以经取之”,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足太阴脉厥逆”至“嗌肿痓治主病者”,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篇。自“
病名。厥心痛之一。心痛连胸之证。《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横满连胸,名肺心痛。”参见厥心痛、心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