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刺灸》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Posted 《中医刺灸》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刺灸》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刺灸》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b]1.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杂病源流犀烛》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而《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b]2.耳与经络的关系[/b]
《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著又多有阐述,如《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国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

相关参考

《中医刺灸》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

《中医眼科学》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眼为人体视觉器官,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如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

内经针法怎么用?《中医刺灸》 内经针法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

难经针法怎么用?《中医刺灸》 难经针法

《难经》是一部阐述《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问题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以质疑问难开工共分八十一难,其中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法及其补泻法的运用。《难经》

《中医刺灸》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

《中医眼科学》 眼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经脉运行全身气血,在人体起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灵枢·邪气脏

头针疗法怎么用?《中医刺灸》 头针疗法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

《手穴手纹诊治》 第三节 手与脏腑的关系

手通过经络和内脏相关联。于此对应,内脏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也可以从手部表现出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手诊(气、色、形态),诊脉观手是中医诊断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脏学理论中关于手与脏腑间的联系论述甚丰,现综合

《中医刺灸》 施行补泻的依据

[b]1、明辨经络[/b]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