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补虚

Posted 《证治准绳·幼科》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补虚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补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补虚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补虚

[b]四君子汤[/b] 治脾气虚损,吐泻少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姜枣水煎。
[b]六君子汤[/b] 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目眩自汗诸证,并宜服之,以滋化源。
[b]钱氏异功散[/b]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一方,加木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汤、补脾汤加减法也。)
愚按∶前方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有证,致儿患此者,子、母并服之。
[b]《和剂》观音散[/b]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
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去心) 人参 神曲(炒。各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炙) 木香 绵黄 (炙)白扁豆(炒,去皮) 白术(各一钱)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b]温中丸[/b] 治小儿泻白,胃寒故也,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饮食,霍乱吐泻。
人参 白术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无时。
[b]和中散[/b] 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干葛 黄 (炙) 白扁豆(炒) 藿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汤加减法。)
[b]曾氏和中散附[/b] 主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此药性味甘平,大能调治,常服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
人参(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白茯苓(去皮) 川芎 缩砂仁 半夏(制)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两) 肉豆蔻 诃子(去核。各七钱半)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
〔毛彬〕治胃气不和,吐泻不止,痰逆不食。平胃,引行诸药。[b]银白散[/b]
半夏(一两,洗七次,焙,姜、制饼) 白扁豆(炒) 莺粟米 人参 白术(焙) 白茯苓 山药(各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八分,姜二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b]东垣人参安胃散[/b](脾)

相关参考

补虚安胃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补虚安胃

[b]六神汤[/b]脾胃虚吐泻,不进饮食。黄扁豆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藿香(各等分)每服三四钱,姜枣煎服。《和剂》[b]观音散[/b](吐泻)[b]人参散[/b]治小儿脏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吃

补虚怎么用?《证治准绳·疡医》 补虚

[b]〔薛〕[/b]一童子,腋下患痈不敛,脓清,脉大,倦怠懒食,少寐,自汗口干,以内补黄汤,及豆豉饼灸之两月而愈,凡疮脓溃而清,或疮口不合,或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皆气血俱虚也,非补不可。一

伤食泻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伤食泻

汤氏云∶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消食药,或用紫霜丸(变蒸热)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治食泻与香橘饼子加减,观音散、调中汤散、以意加减。凡伤食泻,难止,亦不宜补,再伤又泻,宜节饮

久泻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久泻

大法补虚消积凤髓经歌云∶脾中有积热迟留,至使终年泻不休,项软见人多哽气,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间有似黄金色,若有垂肠更不收,形证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疮眼脉赤,若不调脾命即休。[b]《千金》七

眩晕怎么用?《证治准绳·杂病》 眩晕

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丹溪论眩,主于补虚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然道无所之而不在,道之谓何?阴阳水

耳疮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耳疮

证治见心部疮疡条

《证治准绳·幼科》 疳后天柱倒

详肾部天柱倒条

《中医词典》z~其他 《幼科证治准绳》

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九卷。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卷一证治通论及初生门;卷二-九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

《证治准绳·幼科》 集之七·脾脏部(上)

《中医词典》x~y 《幼科证治准绳》

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九卷。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卷一证治通论及初生门;卷二-九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