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泻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冷泻

Posted 《证治准绳·幼科》

篇首语:人生要事在于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冷泻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冷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冷泻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冷泻

〔薛〕汤氏云∶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谷不化而泄。钱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色,身冷,无阳也,当用益黄散(脾)加减治之。大便清白,口不烦渴,冷积泻也,理中汤(吐泻)主之。若口鼻吸风寒之气,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汤,后用异功散。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气,故脾胃虚寒者,用益黄散及八味丸(肾)。脾胃虚弱者,五味异功散(吐泻)。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虚热)。脾气虚寒者,人参理中汤。寒水侮土者,益黄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干姜。治者审之。《百问》云∶冷积泻,没石子丸极效,人参散(吐)、理中汤(吐泻)加减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则止,来复丹(大科中暑)、不换金正气散(吐泻)皆可,观音散(吐泻)、银白散,加减调治,乃平和之剂也。
[b]守中汤[/b] 理春夏相交,阴湿气重,中伤脾胃,致腹痛泄利,经久不止,渐传手足浮肿,饮食少思。
桔梗(去芦,锉、炒)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炒微黄色。各二两) 白姜(四钱,炮)甘草(六钱,炙)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服。 咀水煎亦可,或用姜枣。
[b]没石子丸[/b] 治婴孩先因冷泻,或作赤白痢候,久而变作诸般异色,不止一端,外证面或青或白,唇舌干焦,手微冷,浑身温壮,肚内刺痛啼叫,睡卧不安,若有是候,当服。
没石子 木香 黄连 当归 青皮(各二钱半)
上五味,为末,阿魏一分,酒半盏浸化,入面少许令匀,煮糊为丸,如粟米大。
一二岁儿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岁儿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或五倍子汤下。
[b]〔张涣〕川椒丸[/b] 治小儿夏伤湿冷,入肠胃泄泻不止。
川椒(一两,去闭目、双者,并黑子拣净,慢火炒香熟为度) 肉豆蔻(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b]粟煎汤[/b] 治肠胃受风冷,泄注不止,身体壮热。
白术(炮) 当归(洗、焙干) 川芎 人参(去芦头) 肉桂 芍药(各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头许,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温服。
[b]温中丸[/b] 治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方见吐泻。)
(孔氏)治脏腑不调,大便青色。
白术 人参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半钱)
上末。一钱,水一小盏,煎七分,温服。
〔丹溪〕云∶泻青,亦是寒,宜用苏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汤调服。田氏云∶便青者,因惊风、内藏脾气不和,宜白术汤。

相关参考

泻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泻

〔曾〕论泻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各分于后。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有汗,多用冲和饮(慢惊)、当归散(潮热)合

冷泻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冷泻

病证名。外受风寒或内伤生冷所致的暴泻。《医学传灯》:“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治宜温中止泻,用香砂理中汤。参见寒泄、寒泻条。

缩砂怎么用?《汤液本草》 缩砂

气温,味辛。无毒。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足少阴经。《象》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液》云∶与白檀、豆蔻

缩砂怎么用?《汤液本草》 缩砂

气温,味辛。无毒。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足少阴经。《象》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液》云∶与白檀、豆蔻

冷泄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冷泄

病证名。伤于寒邪所致的泄泻。又称冷泻、寒泄、寒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冷泄,腹胀。”参见寒泄、冷泻条。

耳疮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耳疮

证治见心部疮疡条

《证治准绳·幼科》 疳后天柱倒

详肾部天柱倒条

《中医词典》z~其他 《幼科证治准绳》

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九卷。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卷一证治通论及初生门;卷二-九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

《证治准绳·幼科》 集之七·脾脏部(上)

《中医词典》x~y 《幼科证治准绳》

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九卷。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卷一证治通论及初生门;卷二-九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