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同源与脏象
Posted 《中医疾病预测》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同源与脏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同源与脏象
同源,指同源理论,属于生物进化理论范畴。具体指同源器官,所谓同源器官,指人体结构相同,来源相同的器官。来源相同即祖先相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同源,一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的同源。因为是同源,所以这些器官进化到人类阶段,虽然外形和功能已经有所不同了,但却存在着特殊的血源关系和潜在的病理联系,因此在探索潜病预报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漫长的,人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是从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一支灵长类进化来的,也即从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脊椎动物经历了6亿年的演化过程,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已经是进化史上的巨大飞跃,人类的出现则是自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创举。
生物在不停地进化着,个体胚胎时期的演化是系统进化的缩影,即个体胚胎时期重复了种族的进化过程。故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称之为“生物发生律”,又叫“重演律”,然而虽名曰“重演”,但每一代皆重新发育一次,也即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胚胎时期的重演律,提供了“同源器官”的理论依据,同源器官指内部结构相同,且来源于共同祖先的器官。胚胎时期的演化过程即是生物进化过程的“活化石”,也就是种族进化的再现,从人类胚胎时期的演化,可以掌握“同源器官”的规律,对充实和发展中医脏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个体发生,从受精卵开始,历经囊胚、原肠胚、三胚层胚,反映了整个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人体胚胎的发生过程主要为三胚层,三胚层包括外、内和中胚层,由此而衍生人体的全部组织和器官,其中外胚层分为脑、脊髓、及皮肤系列、汗腺、乳腺等;中胚层分化为心、血管、淋巴,肾、卵巢、睾丸及骨骼、肌肉组织;内胚层分化为胃肠、呼吸道上皮、扁桃腺、膀胱、尿道上皮、肝、耳、甲状腺等。
同源器官之间具有互病的特点,即只要其中一个器官有病,则另一个器官也会相应而病,达尔文称之谓“相关变异”(《物种起源》)。这一现象中医《黄帝内经》早已有所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说明肾、发、齿胚胎同源,因此在病理上也“同病相连”。客观上为从发、齿预测肾病,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总之,器官的“同源”关系,提示了人体脏器之间新的相关性的理论依据,充实了脏象整体性的内容。因为是同源器官,因此必然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也必然存在着病理生理的影响,这就为潜病预报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同源同治打开了通道。
相关参考
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的藏泻受神明的主宰。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
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的藏泻受神明的主宰。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面积约为1.5~2平方米,约占体重的16%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中医极为重视皮肤的作用,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认为皮肤是内脏的巨大外象,皮肤遍布经络网,皮肤通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
经络系统是中医独特的基础理论,经络和脏腑共同成为中医脏象理论的两大支柱,经络是人体气血的主要通道。经络体系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络主要行于人体内
经络系统是中医独特的基础理论,经络和脏腑共同成为中医脏象理论的两大支柱,经络是人体气血的主要通道。经络体系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络主要行于人体内
闭证属危重急症,包括内窍闭及外窍闭两大类,内窍闭属于脏窍闭,外窍闭则包括腑窍闭及五官九窍闭。
脾主运化,主水谷精微的敷布,故脾系病主要包括水谷精微运化失调的疾病。如痰饮、消渴、呕吐、反胃、反酸、泄泻、噎膈、呃逆、便秘、胃痛、腹痛、痞满、孤惑病等疾病,其中,痰饮、消渴、噎膈等病,是极为常见的脾系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是主宰和支配、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器官。神经系统的疾病非常广泛而复杂,包括大脑疾病,脊髓疾病及
心系疾病范围甚广,包括惊悸、怔忡、昏迷、心痛、不寐、多寐、健忘、昏迷、痴呆、百合病等。本书心病重点论述真心病,即心脏本身的病变,而其他心系诸病如癫狂、昏迷等则分别列属于其他篇章。真心病包括怔忡、心悸、
流产,中医称为坠胎,对坠胎先兆,中医一直十分重视,公元二世纪的《脉经》,以及隋代《诸病源候论》,虽然未冠名先兆流产,但已有先兆流产的精辟记载,并提出了胎漏、胎动、下血、腹痛、腰痛、腰腹痛、少腹痛等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