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痿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五脏痿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白头若是雪可替,世上何来苦心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五脏痿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五脏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脏痿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五脏痿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四。又自“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至“足痿不用”,见本书卷十第二《带脉篇》。[b]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b]
痿者,屈弱也。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然五脏之热,使人有痿何如也。
[b]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脂肉,肾主身之骨髓。[/b]
欲明五脏之痿,先言五脏所主也。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
平按:《素问》、《甲乙》“脂肉”作“肌肉”。注“欲明”,袁刻作“欲知”。
[b]故肺气热叶焦,则皮毛肤弱急薄著,则生痿辟。[/b]
肺热即令肺叶焦干,外令皮毛及肤弱急相著,生于手足痿辟不用也。
平按:《素问》“肺”下无“气”字。“肤”《素问》、《甲乙》作“虚”。《甲乙》“焦”下复有“焦”字;“著”下复有“著”字;“辟”作“躄”,下同。
[b]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疭而不任地。[/b]
心主血脉,心脏气热,令下血脉厥逆而上。下脉血气上行则下脉虚,故生脉痿,枢折脚胫疭缓不能履地。
平按:《素问》“疭”作“纵”。《甲乙》“挈”作“瘈”;“疭”作“肿”。
[b]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膜干则急而挛,发为筋痿。[/b]
挛者,筋寒急。有热膜筋干为挛,如筋得火,卷缩为挛,伸为疭,故为筋痿也。
平按:《甲乙》“胆”下有“热”字。《素问》、《甲乙》“筋膜干”三字重;“急”上有“筋”字。
[b]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b]
脾胃相依,故脾热则胃干燥,故肉不仁,发为肉痿也。
[b]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b]
肾在腰中,所以肾①气热,腰脊不举,骨干,热煎髓减,故发为骨痿也。
①“肾”,萧本误作“腰”。今据仁和寺本改。
[b]问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则肺喝,喝则肺热叶焦,故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此之谓也。[/b]
肺在五脏之上,是心之盖,主气,故为脏之长也。是以心有亡失,求之不得,即伤于肺,肺伤则出气有声,动肺叶焦,五脏因肺叶焦热,遂发为痿辟也。
平按:《甲乙》“失亡”作“亡失”。袁刻“亡”误作“已”。“喝”《素问》、《甲乙》作“鸣”。“故”下,《素问》有“曰”字。《甲乙》无“故五脏因肺热叶焦,此之谓也”十二字。又注“肺在”,袁刻误作“肺上”。
[b]悲哀太甚,胞络绝,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脉痹,传为脉痿。[/b]
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心悲哀太甚,则令心上胞络脉绝,手少阳气内动有伤,心下崩损,血循手少阳脉下,尿血,致令脉虚为脉痹,传为脉痿。
平按:《素问》、《甲乙》“胞络绝”三字重;“脉痹”均作“肌痹”。《素问》新校正云:“杨上善云: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详经注中胞字俱当作包,全本胞作肌。”
[b]思想无穷,所愿不得者,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施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使内。[/b]
思想所爱之色,不知穷已,无涯之心,不遂所愿,淫外心深,入房太甚,遂令阴器施纵也。阴为诸筋之宗,故宗筋伤则为筋痿,妇人发为白淫。经曰者,已说之经,引之为证也。使内者,亦入房。
平按:《素问》、《甲乙》“施”作“弛”;“生于使内”作“生于肝使内也”。
[b]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b]
渐,渍也。湿处停居相渍,致肌肉痹而不仁,遂使肉皆痿疭也,名曰肉痿也。
平按:《甲乙》“相湿”作“伤湿”。
[b]有所远行劳倦,而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明气内代,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者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生于大热也。[/b]
劳倦逢于大热,渴则阳明内代者,阳明主谷,其气热盛,复有外热来加,阳明之脉内即代绝,内外热盛,下合水肾,水不胜火,故骨枯髓竭。骨枯髓竭,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平按:《素问》、《甲乙》“内代”作“内伐”。《素问》“合于肾”作“舍于肾”。《甲乙》“髓虚”作“髓空”;“发为骨痿”作“热发为骨痿”。
[b]问曰:何以别之?[/b]
五脏痿有外内,何候知其别异也。
[b]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b]
白是肺色。毛,肺之所主也。
[b]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b]
赤是心色。络脉,心之所主也。络脉胀见为嗌也。
平按:《甲乙》“赤”作“青”。
[b]肝热者,色苍而爪枯;[/b]
苍,青也。青为肝色。爪,肝所主也。
[b]脾热,色黄而肉濡动;[/b]
黄为脾色。肉,脾所主也。
平按:《素问》、《甲乙》“濡”作“蠕”。
[b]肾热者,色黑而齿熇。[/b]
熇,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黑为肾色。齿,肾所主也。故毛败、脉溢、爪枯、肉濡动、齿槁者,即知五脏热痿也。
平按:“熇”《素问》、《甲乙》作“槁”。
[b]问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者,束骨肉而利机关。冲脉者,经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b]
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如海之资,故阳明称海。从于脏腑流出,行二十八脉,皆归冲脉,故称冲脉为经脉之海。是为冲脉,以阳明水谷之气,与带脉、督脉相会,润于宗筋,所以宗筋能管束肉骨而利机关。宗筋者,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筋,及足阳明筋,皆聚阴器,故曰宗筋,故阳明为长。若阳明水谷气虚者,则带脉不能控引于足,故足痿不用也。
平按:《素问》、《甲乙》“束骨肉”,无“肉”字;“经之海”作“经脉之海”,本书《带脉篇》同;“筋阴”作“宗筋阴阳”四字。“气街”《甲乙》作“气冲”。
[b]黄帝曰:治之奈何?答曰:各补其荥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则筋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日,则病已矣。黄帝曰:善。[/b]
五脏热痿,皆是阴虚,故补五脏阴经之荥。阴荥,水也。阴输是木,少阳也。故热痿通其输也。各以其时者,各以其时受病之日调之皆愈也。
平按:“输”《素问》、《甲乙》作“俞”;“筋脉”上无“则宗”二字;“受日”作“受月”,王冰注云:“时受月,谓受气时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类,皆王气法。”不若此注之明显。
相关参考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至第八等篇。[b]邪在肺,则病皮肤寒热①、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b]肺病有五②。平按:“皮肤”下《灵枢》有“痛”字,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二《刺热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b]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痛,手足躁,不安卧,[/b]肝脉足厥阴环阴器,故热小便黄也。上行
平按:此篇自“肝脉弦”至“是谓五脏脉”,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二①《宣明五气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经脉》上篇。自“平心脉来”至“肾死”,见《素问》卷五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甲乙》同上。自“岐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七《本脏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五。[b]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于生而周于性命者也。[/b]太初之无,谓之道也。太极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也
平按:此篇见《素问》、《甲乙》同上篇。[b]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b]六腑受谷气,传五脏,故六腑闭塞,脏不平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b]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b]五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b]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b]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意智为五脏本,所以不论也。[b]六腑者,
编者按:此篇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b]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b]《八十一难》五脏皆以第三输为原,各二,以为十原也。又取手少阴经第三输二,为十二原;六腑皆以井、荥、输、经四穴之后别立一原
编者按:此篇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b]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b]《八十一难》五脏皆以第三输为原,各二,以为十原也。又取手少阴经第三输二,为十二原;六腑皆以井、荥、输、经四穴之后别立一原
五脏病证的取穴针刺方法。出《灵枢·五邪》。《黄帝内经太素》中称五脏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