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伏暑

Posted 《时病论歌括新编》

篇首语: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伏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伏暑

伏天受暑,其邪甚,发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所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症也,当是时也,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与疟疾分清。脉滞苔腻,脘痞气窒,渴闷烦冤,午后则甚,入夜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i]候:五日谓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i])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宜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伏邪也随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疟,可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竹叶、芦根、连翘,减半夏、陈皮,免伤津液。其舌苔本腻,若渐黄燥黑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加洋参、麦冬、玄参、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轻重投之。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热邪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即以熟军改为生军。
『歌括』
伏暑之症受暑由,甚发当时微发秋。
伏于秋时称晚发,凉风飒飒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疟,寒热不如疟清楚。
脉滞舌腻脘痞塞,渴闷烦冤甚午后。
入暮热甚晨汗解,全解须待二、三候。
不比风寒温热邪,调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温化开气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热淹绵,减陈关加翘竹芦。
苔腻见黄黑焦燥,麦冬生地玄洋参。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紫雪量重轻。
壮热舌焦昏谵语,脉实邪热并阳明。
润下救津急当进,体强生军代熟军。

相关参考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清宣温化法

『方歌』清宣温化湿温初,秋时晚发伏暑留。翘苓瓜蒌陈半杏,甘草佩兰荷叶俦。『药物』连翘、杏仁、瓜蒌壳、陈皮、茯苓、制半夏、佩兰叶,加荷叶引。『方解』此方治秋时晚发之伏暑,并治湿温初起。方中用连翘,寒而不

《时病论歌括新编》 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时病论歌括新编》 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时病论歌括新编》 (四)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时病论歌括新编》 (二)暑疟

暑疟:多因长夏纳凉,感受阴暑,暑汗不出,邪伏于内,直至秋凉,冒凉气而发。先贤云:"暑气内伏者,阳气也;秋凉外束者,阴邪也;新邪与卫气并居,则内合伏暑,故阴阳相搏而疟作矣"。其症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弦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金水相生法

『方歌』金水相生疰夏病,神倦眩昏呵欠频。肺肾并虚烦汗咳,麦味知草玄东参。『药物』东洋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玄参、炙甘草。『方解』治疰夏眩晕神疲,呵欠烦汗及久咳肺肾并亏等症。人参补肺,麦冬清肺、五味敛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六)五色痢

《金匮要略》:五色痢者,五色脓血相杂而下也。若有脏腑尸臭之气则凶,是因止涩太早,或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而伤脏气也。如进补养之药均不见效者,则知非涩之太早,即下之未尽也。若脉实有力,虽日久仍当攻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