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怎么用?《中医词典》x~y 泻
Posted 《中医词典》x~y
篇首语: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泻怎么用?《中医词典》x~y 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泻怎么用?《中医词典》x~y 泻
古亦作“写”。
①外流,排泻。《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②治法。指消减,攻逐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
③指针刺泻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④满溢,《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⑤流失。《灵枢·五音五味》:“伤其冲脉,血泻不复。”
⑥腹泻,泻泄。大便稀。《奇效良方·泄泻》:“泻者,一时水去如注。”
相关参考
病证名。指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卷下:泻“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盛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用五苓散,以水谷分利而止泻。
病名。又称溢饮滑泄。见《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其证渴而饮,饮而泻,复渴复饮复泻。详见溢饮滑泻条。
病名。见《喉科方论》。又名牙根流血。多由阳明胃火炽盛,或热迫血行所致。症见齿龈肿痛,齿根出血。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可选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或用草决明煎水含漱。参见齿衄条。
病证名。因脏腑虚弱所致的泄泻。见《医学入门》卷五。又称虚泄。多属脾肾虚弱。症见困倦无力,自汗,消瘦,大便溏泄清稀,甚至完谷不化,四肢清冷,脉多细弱。轻者属脾,重者属肾。治宜健脾补肾,选用参苓白术散、理
病证名。热迫大肠而致的腹泻。《婴童百问》:“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所致。治宜苦寒泻热,用葛根黄芩
病证名。热迫大肠而致的腹泻。《婴童百问》:“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所致。治宜苦寒泻热,用葛根黄芩
病证名。指慢惊风后出现的泄泻。《幼科证治准绳》:“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褪色,或夹不消化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治宜补益脾气,用参苓白术散。
病证名。见《慈幼便览》。小儿腹泻,泻无定时,质稠而粘如痰状,并有神疲乏力等。多由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下注,并走肠间而成。治宜健脾化痰,用神术散加茯苓、半夏。
病证名。指小儿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而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均可发病。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
病证名。表热入里而致泄泻。又称火泻、火泄。《医宗必读·泄泻》:“火泄,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详见热泻、火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