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 胃为生化之源记

Posted 《证治心传》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证治心传》 胃为生化之源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证治心传》 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莫不以胃气为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多。阳明者,胃也。变化五谷滋生之大源,七情六淫皆以胃气强弱为转移,推而至于温热、暑湿、疟痢、咳嗽、呕泻、肿胀、胸闷、气痛等症,均出于胃也。夫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内而脏腑、气血,外而筋骨、皮肉,无不赖以灌溉,万物所归者也。经以胃为多气多血,一身之关键。人身七情之感,怒盛伤肝,肝动则气逆上冲,怒息则肝自平,而所病者,乃被冲之胃耳。假使邪入五脏,其人立死,虽轻邪亦为痼疾矣。
市医不知生化之理,谬称风伏于肺,又云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或谓痰迷心窍,殊觉喷饭,不思之甚。盖肺为娇脏,何能留风、贮痰?试问其风、其痰,从何道入内耶?至于心为一身之主,其窍更何能容痰?况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即脾亦为清净之脏,亦不能容痰。每见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于胃矣。余临症研究,历验心得而阐明之,以启后进而免再误也。大抵人身以胃为总司,其用烦杂,其位冲要,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
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疗诸病,功效捷应。今特揭明,以备采择,不致为古书所惑。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推而至于《内》、《难》经文,其中谬误,不可枚举。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言之欤。
澜按∶万物莫不归于胃,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今先生阐发胃之功用,博考治胃诸方,以疗温热、湿温危 ;又扩充肝、肺诸病,亦因于胃病者,于是专以治胃,功效昭着。藉以启后进之智识,不致仍惑于阴阳五行、八味六味汤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遗害,挽回温补之颓风,先生之济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相关参考

《证治心传》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用药得当则救人,用药不当则杀人。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必须潜心研究,庶免致患。尝忆昔医治虚痘,用四君子汤,平妥极矣,然亦间有枯毙者,

《证治心传》 保身可以却疾说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况世无良医,不明致病之

《证治心传》 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盖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二气平调,人无疾病;二气一有偏胜,则疾患生矣。自古及今,方治虽多,总不出补偏救弊而已。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矫其偏胜,归于和平,则疾瘳矣。然阴阳者,天地万物之源也。天之六淫,人之七

《证治心传》 朝代:? 年份:?

《证治心传》 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斜,频吐涎沫,有真中、类中之分别,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有闭、脱之异

《中医词典》z~其他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

《中医词典》z~其他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

《中医词典》z~其他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

《证治心传》 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寒多,正伤寒罕见也

《证治心传》 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最为难治矣,因其不能自言疾苦,体弱易变,以及痘疹之异耳。余为不然。惟小儿之病,虽不能自言病状,惟无七情之扰,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其头绪简略,甚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