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刺灸》 施行补泻的依据
Posted 《中医刺灸》
篇首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刺灸》 施行补泻的依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刺灸》 施行补泻的依据
[b]1、明辨经络[/b]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b]2、审察形神[/b]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b]3、辨别虚实[/b]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相关参考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
针法补泻除涉及人体功能状态、针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选用也是一个因素,《难经》中主要介绍了以五腧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的形成而创立的“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b]补母泻子法[/b]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意指针刺属于阳得卫分(浅层)要沿皮横刺,以免损伤深层的营气
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
[b]进气法[/b]: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金针赋》:“进气之决: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针法是: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留针片刻
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运针)时所用的刺激量而言。针刺时手法的用量,应有轻、中、重不同的刺激量之分,才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b](一)针刺手法轻重的意义[/b]施行针刺手法的轻重,其目的在于通过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出针法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一)出针方法: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