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 中风肿胀辨

Posted 《证治心传》

篇首语: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证治心传》 中风肿胀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证治心传》 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 斜,频吐涎沫,有真中、类中之分别,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有闭、脱之异。药用开固之法,如用小续命汤开其卫气,以参附、 附汤固其荣气,他如侯氏黑散、风引汤,皆填窍以息风之治也。迨李东垣谓元气虚弱,骤然卒倒无知;刘河间以风乘火势,火藉风威,其人亦卒然仆倒昏厥;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忽然神昏搐搦,口眼歪僻等候现矣。由是观之,三子之言中风,言其因也,名之曰类中风;仲景、《外台》言中风,言其本也,即真中风也。近世类中风多,真中风罕见也。市医不知,一见动摇之状,不辨正虚、痰火之因,辄用散风逐邪之方,枢纽离脱,则命亦随之而倾矣。
至于肿胀一症,因阳气衰败而成,治宜大培元阳,温中扶气,则水自行而肿胀除矣。盖人身之卫气,周护一身之表,犹天包地之义,肌肤之温柔、坚密,皆本乎此。若卫受邪伏于内,阴反居于外,水从阴化则成肤肿,中阳气遏则生 胀,治宜温发阳气,以逐阴邪,是为探本之治也。余恒见庸工每用行水利湿之剂,如五苓、舟车等方,初获小效,久则病加,肿盛胀增,甚至背平脐突,阴 阳位,为喘为阻,则大命倾矣。余目睹其症已危,心欲拯之,而势难挽也。特将致病之源、理,不惮烦而辨之,以作后进之殷鉴也可。
澜按∶古人论中风,论其本也;后世言中风,言其因也。治有开邪、固正之法,息风、涤痰、扶本之方,精审明辨,大法备矣。他如肿胀有虚、实之异,《内经》言之详尽,《金匮》分之明晰,奈何市医不明,妄执治标渗利以误人。先生目睹其害,不惮烦而辨正之,济世利人之苦心,昭然若揭矣。

相关参考

证治总纲怎么用?《证治心传》 证治总纲

吾尝叹今医诊病,鲜不以捷为工,即延医者,亦以捷为能,何古今之不相若也。夫医之诊病,必以审慎为本。若捷于按脉,乃市医苟且之为,班断不如是。每治病证,莫不以望、闻、问、切,细加讨论,然后辨标本,别表里、虚

《证治心传》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用药得当则救人,用药不当则杀人。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必须潜心研究,庶免致患。尝忆昔医治虚痘,用四君子汤,平妥极矣,然亦间有枯毙者,

《证治心传》 朝代:? 年份:?

《中医词典》z~其他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

《中医词典》z~其他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

《中医词典》z~其他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

《证治心传》 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最为难治矣,因其不能自言疾苦,体弱易变,以及痘疹之异耳。余为不然。惟小儿之病,虽不能自言病状,惟无七情之扰,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其头绪简略,甚为易

序怎么用?《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早年

《证治心传》 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莫不以胃气为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多。阳明者,胃也。变化五

《证治心传》 侍疾应知论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庸人律也;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伤气血。药必躬自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