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Posted 《中藏经》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藏经》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藏经》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石之与金,有服饵得失者,盖以其宜与不宜也。或草或木,或金或石,或单方得力,或群队获功,或金石毒发而致毙,或草木势助而能全,其验不一者,何也?基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基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虚而过泻,实乃更增,千死其千,万殁其万,则决然也。又有年少之辈,富贵之人,恃其药力,恣其酒欲,夸弄其术,暗使精神,内损药力,扶持忽然,作何能救疗,如是之者,岂知灾从内发,但恐药饵无微功,实可叹哉!其于久服方药,在审其宜,人药相合,效岂妄邪!假如脏不足则补其脏,腑有余则泻其腑,外实则理外,内虚则养内,上塞则引上,下塞则通下,中涩[一作结]则解中,左病则治左,右病则治右,上下左右内外虚实,各称其法,安有横夭者也。故药无不效,病无不愈者,切务于谨察矣!

相关参考

《中藏经》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本作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阙肝毒];

《中藏经》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金石草木,单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验无验,在乎有志无志也。虽能久服,而有其药热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涩,各有其候,请速详明。用其此法,免败其志,皆于寿矣!谨论候并方具在后篇。辨上痞候并方上痞者,头眩

《中藏经》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诸淋与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过醉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或因女色兴而败精不出,或因迷宠不已而真髓多输,或惊惶不次,或思虑未宁,或饥饱过时,或奔驰才定,或隐

《中藏经》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实为病□,其大法列之于后。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病吐

《中藏经》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人之病脚气,与气脚之为异,何也?谓人之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自内而注入于脚,则名气脚也。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渐传于内,则名脚气也。然内外皆以邪夺正,故使人病形颇相类例。其于治疗,亦有上

《中藏经》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

《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

《中藏经》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失病者,有宜汤者,有宜圆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种种之法,

《备急千金要方》 论服饵第八

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服丸散,不云酒水

《备急千金要方》 论服饵第八

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服丸散,不云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