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脏脉形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真脏脉形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真脏脉形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真脏脉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真脏脉形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真脏脉形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六第十九《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一《五脏传病发寒热篇》。[b]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b]
骨为身干,人之将死,肉不附骨,遂至大骨亦无润泽,故曰枯槁,即骨先死也。身之小肉皆脱,乃至大肉亦陷,即肉先死也。肺气虚少,邪气盈胸,故喘息不安也。喘息气急,肩膺皆动,故曰动形也。肺病次传,至肺再伤,故六月死也,此乃不至七传者也。有前病状,真脏未见,期六月死。真脏脉见,即与死期,不至六月也。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皇名“正”,故改为“真”耳,真、正,义同也。
平按:“真脏”下,《素问》有“脉”字。
[b]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b]
内痛,谓是心内痛也。心腑手大阳脉从肩络心,故内痛引肩项也。心不受痛,受病不离一月,故一月死。真脏脉见,即不至一月,可即与死期也。
平按:“真脏”下,《甲乙》有“脉”字。
[b]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b]
此内痛,即脾胃痛也。手少阳脉偏应②三焦,脾胃即中焦也,上出缺盆上项,故脾胃中痛引肩项也。脾主身肉,故脾胃病,身热脱肉破□者也。□,其涢反。前之病状,真脏未见,十月已上而死。真脏脉见,十月内死,良以脾胃受于谷气,故至十月而死也。
平按:《甲乙》“身热”作“痛热”;“真脏”下有“脉”字。注“涢”,袁刻误作“涓”;“已上”,袁刻作“以上”。
②“偏应”,人卫本注曰:疑是“遍属”之误。
[b]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随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b]
肾腑足大阳脉,循肩髆内,故肾病,肩随内脏消瘦也。又两肩垂下,曰随。肾间动气,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原,故肾病,动运皆衰也。肾间动气强大,故真脏脉未见者,肾气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肾气衰甚,真脏即见,故与之死日之期也。
平按:《素问》“肩随”作“肩髓”;“未见”作“来见”,新校正云:“当作‘未’字之误。”“期日”,袁刻作“日期”。注“动运”,袁刻作“运动”。
[b]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肉痛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b]
真脏脉见,少阳脉绝,两目精坏,目不见人,原气皆尽,故即立死。真脉虽见,目犹见人,得至土时而死也。
平按:“肉痛”《素问》、《甲乙》作“腹内痛”。注“土时”未详,《素问》王注谓:“不胜之时,谓于庚辛之月。”以金克木也。
[b]急虚身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辟于随溺,不可为期。[/b]
四时虚邪,名曰经虚。八风从其虚之乡来,令人暴病卒死,名急虚身。辟于随溺,(辟,卑至反,除也)谓不得随意溺也。如此急虚之病,亦有生者,故不可与为死期也。
平按:“身”下,《素问》有“中”字。《甲乙》“身”上有“中”字。“辟于随溺”《素问》作“譬于堕溺”,《甲乙》作“譬之堕溺”。
[b]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b]
中于急虚,其脉绝而不来,有来一息脉五六至,不待肉脱及真脏见,必当有死也。
平按:“若”下,《甲乙》无“人”字。《素问》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当作‘呼’乃是。”
平按:“一息五六至”,乃连上文脉绝不来而言,以脉绝不来,或来而不息五六至,复绝不来,此即经所谓“不满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故真脏虽不见犹死。
[b]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凊凊然,如按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b]
凊,寒也。如以衣带盛绳,引带不引绳,即外急也;引绳不引带,即内急也;绳带俱引,即内外急也。今真肝脉见,中外皆急,如人以手犹摩刀刃,中外坚急,令人洒淅寒也。又如以手按瑟弦,急不调耎者,此无胃气,即真肝脉也。青为肝色,白为肺色,是肺乘肝也。故青不泽也。肺主于气,气为身本,身之气衰,即皮毛不荣,故毛折当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凊凊”作“责责”。注“犹摩”,“犹”字恐系“循”字传写之误。
[b]真心脉至,坚而揣,如循薏芑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b]
薏,于极反。芑,义当苡,即十①珠也。坚而揣者,譬人以手循摩薏苡之珠累累然,坚钩无胃气之柔,即真心脉也。赤为心色,黑为肾色,是肾乘心也,故赤不泽也。
平按:“揣”《素问》作“搏”。《甲乙》“坚”作“紧”;“揣”作“搏”。“薏芑”《素问》作“薏苡”,《甲乙》作“薏苡子”。
①“十”,人卫本粒曰:疑“小”之误
[b]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然,其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b]
其真肺脉,如毛羽掷来,中人皮肤,大而浮虚者,毛无胃气,即真肺脉也。赤为心色,白为肺色,是心乘肺也,故曰不泽也。
平按:《素问》、《甲乙》“如”下有“以”字;“肤”下无“然”、“其”二字。
[b]真肾色至,揣而绝,如循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b]
揣,初委反,动也。其真肾脉至,如石弹指辟打指者,营无胃气,即真肾脉也。黄为脾色,黑为肾色,是脾乘肾,故黑不泽也。
平按:《素问》、《甲乙》“揣”作“搏”;“循”作“指”。《甲乙》此段在“真脾脉”一段下。注“黄为脾色”,袁刻“为”作“色”。
[b]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然,其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b]
真脾脉至,乍疏乍数也。疏,谓动稀也。数,谓连动。此无胃气,即真脾脉也。青为肝色,黄为脾色,是肝乘脾,故黄不泽也。
平按:“色”上,《素问》、《甲乙》无“然”、“其”二字。
[b]诸真脏见者,皆死不治。[/b]
脏脉独见,以无胃气,死故不疗也。
平按:《素问》、《甲乙》“脏”下有“脉”字。又按:《素问》此节下,新校正引杨注甚详。
相关参考
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而各显现出特别的脉象,但均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其中,肝的真脏脉弦硬劲急,脉体的紧张度很高,切按下去
脉学名词。一种病情危重、难治,预后险恶的脉象。其脉胃气极虚,毫无柔和之象,属于胃气衰竭,五脏真气败露的反映。因病脏不同,其性状各有差异。《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又:“诸真藏脉见者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素问·玉机真藏论》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
[i](素问阴阳别论)[/i]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i](素问阴阳别论。真脉之脏脉,即真脏也。悬绝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异常也。十八日者,为木金成数之余,金胜木而死也。此下死期,悉遵
汪某中年质薄,且多斫丧,头痛时作时止,夏间诊脉弦急而枯。嘱以脉象欠佳,速宜静养,多服补药,切勿因循。病者以疾虽时发,然寝食如常,犹不为意。逮冬至前二日,忽目花面赤,昏晕不支,延予至,势已败坏,且无力服
①五脏之经脉。《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一说指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张志聪曰:“脏脉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②真脏之脉。详真脏脉条。
①五脏之经脉。《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一说指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张志聪曰:“脏脉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②真脏之脉。详真脏脉条。
不兼含中和胃气的单纯本脏脉气。《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i](真脉,真脏脉也,即死脉也。文有异同,义无差别,总之不见胃气之脉,乃名真脏脉。)[/i]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予之期日。(肺绝。)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心绝。)大骨枯槁,大肉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