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病合输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腑病合输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腑病合输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腑病合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腑病合输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腑病合输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自“五脏六腑之气”至“此胃脉也”,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下篇。自“大肠腑者”至“取三里”,见《甲乙经》卷九第七。自“小肠病者”至“取巨虚上廉”,见《甲乙经》卷九第八。自“三焦病者”至“取之委中央”,见《甲乙经》卷九第九。自“胆病者”至“阳陵泉”,见《甲乙经》卷九第五。自“刺此者必中气穴”至末,见《甲乙经》卷五第一下篇。惟自“大肠”以下,《甲乙经》文义虽同,编次前后小异。[b]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今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b]
问脏腑脉之荥输之合,行处至处也。
平按:“输”《甲乙》作“俞”。“今”《灵枢》、《甲乙》均作“令”。“连过”《甲乙》作“从道”;无“愿闻其故”及下“岐伯答”七字。
[b]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b]
此言合者,取三阳之脉别属腑者称合,不取阴脉。以阳脉内属于腑,邪入先至于腑,后至于脏故也。
[b]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b]
五脏六腑,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此言合者,唯取阳经属内腑者,以疗内腑病也。
平按:《甲乙》“外”下有“脏”字。
[b]黄帝曰:治内腑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入于三里,[/b]
胃气,循足阳明脉,合于三里,故胃有病,取之三里,疗胃腑也。
平按:《灵枢》无“入”字。
[b]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b]
大肠之气,循胃足阳明脉,合巨虚上廉,故大肠有病,疗巨虚上廉也。
[b]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b]
小肠之气,循足阳明脉,合巨虚下廉,故小肠有病,疗巨虚下廉也。
[b]三焦合入于委阳,[/b]
三焦之气,循足太阳合于委阳,故三焦有病,疗于委阳也。
[b]膀胱合入于委中,[/b]
膀胱之气,循足太阳脉,下合委中,故膀胱有病,疗于委中也。
平按:“中”下,《灵枢》、《甲乙》均有“央”字。
[b]胆合入于阳陵泉。[/b]
胆气,循足少阳脉,下合阳陵泉,故胆有病,疗阳陵泉也。
[b]黄帝曰:取之奈何?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立竖膝,予之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伸而从之。[/b]
以下取六合之输,疗内腑法也。正立则膝竖。揄,与朱反,引也。
平按:《甲乙》“索”作“取”;“屈而取之”作“屈膝而取之”。《灵枢》“竖”上无“立”字;“伸”作“申”。
[b]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b]
六腑与六输而合疗内腑之病,而未知腑病之形也。
[b]岐伯曰:面热者,足阳明病;[/b]
以下言手足阳明病。面热,阳明脉起面,故足阳明病,面热为候也。
[b]鱼络血者,手阳明病;[/b]
手阳明脉行于鱼后,故鱼络血见,手阳明病候也。
[b]两跗之上脉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b]
足阳明下足跗入大指间,故跗上脉紧若陷,足阳明病候。
平按:《灵枢》“坚若”二字作“竖”。
[b]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问候,取巨虚上廉。[/b]
以下言六腑病形并取穴所在。当脐痛者,回肠,大肠也,大肠当脐,故病当脐痛也。与胃同候者,大肠之气,与胃足阳明合巨虚上廉,故同候之。濯,徒角反,肠中水声也。
平按:“则泄”《灵枢》作“即泄”,《甲乙》无此二字。
[b]胃病者,腹□胀,胃管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b]
胃管当心痛者,胃脉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其足阳明大络,循胫骨外廉,上络头,故胃管及当心而痛,上交于胁,鬲中并咽,并不得通也。
平按:“胃管”《灵枢》、《甲乙》作“胃脘”。“上支①”《灵枢》作“上肢”,《甲乙》作“上榰”。“鬲”《灵枢》作“膈”。
①“支”,萧本误作“交”。今据经文改。
[b]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尻而痛,时窘之后,[/b]
小肠当少腹附脊,左环叶积,故少腹腰脊控尻而痛,时急之□②大便之处也。
平按:“少腹”《灵枢》作“小腹”。“控尻”《灵枢》、《甲乙》作“控睾”。注“左环”,“左”字袁刻误作“空”。
②“□”,人卫本注曰:疑当在“急之”之前。
[b]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眉上热甚,[/b]
小肠手太阳,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故小肠病,循此寒及热也。
平按:《甲乙》“耳”上无“当”字。“眉”《灵枢》、《甲乙》作“肩”。
[b]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手太阳也,取巨虚下廉。[/b]
手太阳脉出行之处,故此处热、脉陷以为候也。
平按:《灵枢》“太阳”下有“病”字。
[b]三焦病者,腹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b]
尤,甚也。
平按:《甲乙》“腹”下有“胀”字;“尤坚”作“尤甚坚”。
[b]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之委阳。[/b]
下焦溢则为水也。太阳、少阳之间,三焦下输委阳也。
平按:《灵枢》“水”上无“为”字;“留则”作“留即”。“委阳”《甲乙》作“委中”。
[b]膀胱病,少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b]
偏肿者,大腹不肿也,此腑病也。
平按:“则欲”《灵枢》作“即欲”。
[b]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侧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之委中央。[/b]
膀胱足太阳脉,起目内眦,上额下项,循胫踝后至足小指外侧,故膀胱病,循脉行处热及脉陷以为候也。
平按:“肩上”《甲乙》作“眉上”,注云:“一本作肩。”《灵枢》“外侧”作“外廉”。“取之委中央”《甲乙经》作“取委中”。
[b]胆病者,善太息,[/b]
胆病则魂神不畅,故好太息也。
[b]口苦,欧宿汁,[/b]
胆热溢水精,故口苦欧宿胆汁。
平按:“汁”《甲乙》作“水”。
[b]心下澹澹恐,如人将捕之,[/b]
胆病心动怖畏,故如人将捕也。
平按:《甲乙》“恐”上有“善”字。《灵枢》无“如”字。
[b]嗌中吤吤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b]
吤吤,谓阂,咽嗌之中如有物阂也,居薤反。足少阳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即本末也。
平按:“数唾”《甲乙》作“数咳唾”。《灵枢》“唾”下无“候”字。
[b]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也,取之阳陵泉。[/b]
脉陷下者寒,故灸之也。寒热取阳陵泉,通行针灸也。
[b]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毋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肉肤痛,[/b]
以下行针法也。中于肉者,不著分肉之间,中于节者,不针骨穴之内,皆不游巷也。巷,谓街巷,空穴之处也。
平按:“游”《灵枢》作“染”,注云:“一作游。”“肉肤”《灵枢》、《甲乙》作“皮肤”。
[b]补泻反则病益笃,[/b]
虚而泻之,实而补之,故曰反也。
[b]中筋则筋缓,[/b]
中筋不中其痛,则筋伤无力,故缓也。
[b]邪气不出,与真气相薄,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黄帝曰:善。[/b]
若中肉节及中于筋,不当空穴,邪气不出,与真气相薄,正邪相乱,更为内病也,以其用针不审,乖理故也。
平按:“与真气相薄”《灵枢》作“与其真相搏”,《甲乙》作“与
真相薄”。注“内病”,袁刻误作“内痛”。
相关参考
《经》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五脏各有其精而心专之。)目者,其窍也。(目为肝窍,然能辨别事物,故又为心窍。)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之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成,神志俱悲,
《经》曰∶男子八岁,肾气实,而齿更;三八真牙生;五八则齿槁;八八而齿去矣。女子亦然,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者,体之标,髓之所养也。凡齿属肾,上下断属阳明,上龈痛,喜寒饮而恶热饮,取足阳明胃,下断痛,喜
《经》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发为病,或生疮,或重舌木舌诸症,皆二经之所致也。然肝脉亦络舌本,故风寒所中,则蜷缩
《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少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手少阴心脉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咙,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室不节。盖饮酒过度,胃火动也,富贵者,多犯之。
初起发寒热,殊类伤寒,第脚膝痛或肿是也。虽始或因坐卧湿地,涉水履冰,然久必变而为热,故均属湿热也。《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盖脾主四肢,足居于下,而多受湿,湿郁成热,湿热相
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病也。人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得犯清道,温热上乘,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
《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喻在胸胁,此以胸属心也。肝虚则胸痛引背胁,肝实则胸痛不得转侧,此又以胸属肝也。夫胸中实,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脉从心系,却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脉,贯膈上注肺也。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盖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必死不治。今之治例,皆言胞络受邪,在腑不在脏,在络不在经,而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
眼科察病,必须四诊合参,但陆氏有其独特的见解。陆氏强调,“四诊”中问诊为其首。故临诊必详细询问患者各种情况。还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录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
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为脾之窍,脏腑之气,皆由此出入。若门户小,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故肝热口酸,心热口苦,或口舌生疮,脾热口干,肺热口辛,肾热口咸,胃热口淡或口臭。更有因谋虑不决,肝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