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 食则吐蛔
Posted 《思考中医》
篇首语: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思考中医》 食则吐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思考中医》 食则吐蛔
《伤寒论》中谈到吐蛔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太阳篇89条的“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个是厥阴篇338条的乌梅丸证,另一处就厥阴的提纲条文。吐蛔不是一个常见的证,将这样一个证摆在提纲里,并不是说厥阴病一定会吐蛔,而是借这个吐蛔将厥阴的一些特征衬托出来。蛔是潜伏于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平时这个虫是不易被觉察的,所以,又可以称它为蛰虫。自然界也有蛰虫,这个蛰虫就是冬季入地冬眠的这一类动物。自然界的这类冬眠动物会在什么时候重新出来活动呢?如果诸位留意,就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惊蛰节。惊蛰就是将冬眠的动物惊醒,就是将蛰虫惊醒。为什么蛰虫会在这个时候被惊醒呢?因为春月木气已动,万类生发的缘故。所以,蛰虫是在厥阴风木当令的时候感春气而出的。人体的蛰虫亦然,它也很容易被这个厥阴之气惊动,惊动了就会乱窜,这就会发生蛔厥和吐蛔。因此,326条的吐蛔,实际上就是要表达厥阴之气易触动蛰虫的这样一个内涵。
相关参考
病名。六经病之一。证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书载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
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厥阴病。(论见气上冲心。)手足厥冷,脉乍紧,心烦,饥不能食者,邪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论见厥。)太阳病吐,发汗出,发热不恶寒,关脉细数,腹中饥,口不能食,朝暮吐者,此为小逆。(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之病.邪愈深者.其热愈甚.厥阴为阴之尽.而风木之气.又足以生阳火而铄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消渴者.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
(厥阴为风木之脏.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何谓厥阴症.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火盛.气上撞心.气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热.火邪入心.饥火能消物也.而不欲食.木克土也.食则吐蛔.虫为风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长虫.病源本属厥阴症.宜用乌梅与理中.蛔厥者.病在厥阴也.蛔入上膈则痛.须臾复止.得食则呕.而又烦.蛔闻食臭复出也.此为脏寒当自吐蛔.与乌梅温脏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发汗
因饮食停滞,再感受外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其特点为寒热交作,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并伴有嗳气、纳呆、食则吐逆、腹胀脘闷等症。
病名。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证见呕而咳,甚则吐蛔。《素问·咳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治宜和胃降逆驱虫,用乌梅丸、异功散加川椒、乌梅、加味二陈汤等。参见脾经咳嗽条。
证名。见《卫生宝鉴》卷十四。蚘通蛔,即吐蚘。详吐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