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神志活动
Posted 《中医基础理论》
篇首语: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泪奋斗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 神志活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 神志活动
(一)神志的内容神志,又称神明、精神。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二)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
1.五神与五脏: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2)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类经·脏象类》)。
(4)脾藏意: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类经·脏象类》)。脾藏意,指脾与意念有关。“脾藏营,营含意”(《灵枢·本神》)。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的功能失常,“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
(5)肾藏志:志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故曰:“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脏象类》):意与志。均为意会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所谓“志者,专意而不移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即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肾精生髓,上充于脑,髓海满盈,则精神充沛,志的思维意识活动亦正常。若髓海不足,志无所藏,则精神疲惫,头晕健忘,志向难以坚持。
2.五志与五脏:情志泛指人的情感、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活动,亦属于神的范畴。故曰:“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类经·脏象类》)。对于情志的分类,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整个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活动要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而表现出来,故也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故曰:“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若怒而无节,则它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阳气升发。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故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尤以病理为最,所谓“忿怒伤肝”(《灵枢·百病始生》)。如,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3)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思”有关。
(4)肺在志为忧:忧愁是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动,尤其是在过度忧伤的情况下,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忧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耗人体之气。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所谓“悲则气消”。而肺气虚弱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
(5)肾在志为恐:恐,即恐惧、胆怯,是人们对事物惧怕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产生不良的刺激。“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虽由心所主宰,但其功能活动受五脏的调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可见“喜”是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有利于“心主血”,但喜乐过甚则伤神,喜乐者神惮而不藏。肺藏魄,在志为忧,人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为魄之灵,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精神活动。年老时肺气虚衰,语言善误,这从病理上阐明了肺与魄的关系。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乃神之变,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魂的精神活动包括谋虑,故又有肝主谋虑之说。怒是情绪激动时的一种精神变化,是不良刺激;怒伤肝,常致血液上逆,气机升泄。脾藏意,在志为思。意,是意识;思,是思考。正常的思考有赖脾的健运,思考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导致情绪抑郁,饮食不思等,即所谓“思虑伤脾”。肾藏志,在志为恐。
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气机紊乱。由此可见,人体的神魂意魄志及喜怒思忧惊等精神意识活动都依靠五脏的功能调节,但主导于心。
相关参考
病证名。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
为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内容物。心血不仅能营养周身各部组织,也为心的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故心血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和一般贫血的症候。
生理学名词。即心脏所主的血。心血不仅能营养周身各部分组织,也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旺则血脉充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心血虚则心悸健忘,惊惕不安,失眠多梦,面色无华。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一)脑的病机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鼻、舌的视、听、嗅、味,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均是脑的生理功能。因此,恼的病变,即可出现上述各种生理功能的障碍或失调。但是,脑是
(一)消化吸收的过程人以水谷为本,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以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水谷精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生气血阴阳的物质基础。消化吸收是饮食物代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