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养胃方法有哪些

Posted 慢性胃炎 养胃 养胃方法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慢性胃炎养胃方法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慢性胃炎养胃方法有哪些

慢性胃炎的情况成为我们很多人都特别烦恼的一个大问题,慢性胃炎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很多人都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所以我们日常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日常一定要多喝一些粥,效果非常不错,简述一下慢性胃炎养胃方法吧。

一.穴位疗法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二.1.精神胜利法

胃痛发作时一定要稳住。努力忍住疼痛,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痛就减轻或停止。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3.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大家都可以根据以上介绍的慢性胃炎养胃方法来进行养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养胃效果,多喝一些小米粥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促进肠道消化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很多种胃病的苦痛折磨,大家都可以多喝一些。

相关参考

7款中医茶饮调养方养胃护胃 得了慢性胃炎怎么办

胃炎是很多人的常见病痛,胃炎一般没什么,但是疼起来要人命,吃不下、睡不好,疼痛难忍,就跟牙疼差不多!那么如果你得了慢性胃炎你该怎么办呢?吃点药?还是用一些没有副作用的养生食品来养胃了?今天小编要推荐7

7款中医茶饮调养方养胃护胃 得了慢性胃炎怎么办

胃炎是很多人的常见病痛,胃炎一般没什么,但是疼起来要人命,吃不下、睡不好,疼痛难忍,就跟牙疼差不多!那么如果你得了慢性胃炎你该怎么办呢?吃点药?还是用一些没有副作用的养生食品来养胃了?今天小编要推荐7

医学百科 滋肾养胃法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临床常见病和重要的癌前病变,历来是消化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中医药发挥治疗优势的特色病种。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喜进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

养胃舒治萎缩性胃炎的方法是什么

...要注意多喝热水,很有效的帮助我们缓解疼痛,简述一下养胃舒治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吧。一.穴位疗法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

养胃舒治萎缩性胃炎的方法是什么

...要注意多喝热水,很有效的帮助我们缓解疼痛,简述一下养胃舒治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吧。一.穴位疗法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

秋季必须要重视养胃

胃对人们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秋天,天气转凉,胃部的健康特别需要人们的关爱,否则胃部将毫不留情的找上你,给你带来种种麻烦,困扰你的生活。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

简单5招胃病不再找上你

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的人都患上了胃病,你知道人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胃吗?养胃的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吗?哪些食物能够帮助大家养胃,让胃病不再找上你呢?还在等什么赶紧去下文学学吧!如何养胃1、保暖患有慢性胃炎的

孟仲法 养胃生津方

组成:生地10g石斛10g北沙参10g乌梅6g麦冬9g生山楂6g生甘草6g。主治:滋阴养胃,益液止渴。用于胃阴不足,舌红少苔,口渴喜饮,胃热脾阴不足,或因胃炎等化液分泌不足,食欲缺乏者,宜之。方解:生

《茶饮保健》 66.蒲砂茶

原料:蒲公英5g、橘皮3g、砂仁3g、红茶3g。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功能:清热,和中,养胃。用途:脾胃虚弱;慢性胃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来源:传统药茶方。

《茶饮保健》 854.白芍梅茶

原料:白芍5g、乌梅2枚、木瓜3g、绿茶3g。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敛肝养胃。用途:胃阴不足,纳差、无食欲、口渴、舌红少苔;萎缩性胃炎;慢性泻痢;妊娠呕吐日久伤津;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