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匿病先兆特点

Posted 《中医疾病预测》

篇首语: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匿病先兆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匿病先兆特点

匿病,潜证虽然较难发现,然并非不可捉摸,重视疾病的早期信号是揭示匿病的重要途径。按照中医“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的观点,再隐蔽的病证也难免不露出迹象,透过隐蔽的征兆是能发现匿病的。
其一,匿病的先兆证又可称为隐兆,其特点多是不显露于外的或是时隐时现的信号。时隐时现的信号多是疾病的序幕,背后隐匿着新的危险,皆不能掉以轻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病人对一些隐匿的病兆已经适应了,例如“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半身无汗)即是偏枯的先兆,而病人常因无明显痛苦而忽略。再如,胸痹宗气不足者,许多病人可出现言语不接的现象,这是心力不继的先兆,如能及时抓住这些信号,可以及早医治。
其二,匿病先兆的出现不一定是病的开始,有的已经是病的成熟,犹如报春花的出现,象征春天已经蕴育成熟,故肝癌出现疼痛,虽然是较早的征兆,但已经是疾病的中、晚期了。
其三,匿病先兆证其有形者多是深伏的,有时要借助于深部触诊始能发现,诸如肠覃、石瘕等等,如月经过多,只靠显证辨析是不够的,常需进行妇科触诊,始得以发现石瘕之类的匿病。
掌握匿病的隐兆并非不可能,应用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整体分析的特色,认真考虑疾病的前因后果,是能从“无症”中求“有症”的。例如长期阴虚患者,根据“阴为阳基”,“阴虚则无气”的理论,阴虚可以继发气虚,因此尽管尚未出现乏力一类气虚显证,但从阴虚与气虚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可以警觉气虚匿证的。此时如细查脉象,可得脉细中必然无力,便可及早发现气虚先兆。再如根据中医脉象理论及内脏体表相关学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也是可以发现隐证的。余曾遇一舌麻患者,根据“舌为心之苗”建议其做心电图而发现冠心病,可见充分应用中医诊察手段是能掌握匿病先兆的。

相关参考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七情先兆

[b]一、七情先兆的理论基础[/b]中医的病机理论是形神统一的理论,形病神必病,心神为形体的主导,即中医强调精神活动是主宰一切的。如《灵枢·本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形衰先兆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比男子衰老约早五年左右,即从三十五岁开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五七(三十五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就是说,女子以阳明脉衰为始,并以面衰为先兆,因阳明经为多气多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概述

流产,中医称为坠胎,对坠胎先兆,中医一直十分重视,公元二世纪的《脉经》,以及隋代《诸病源候论》,虽然未冠名先兆流产,但已有先兆流产的精辟记载,并提出了胎漏、胎动、下血、腹痛、腰痛、腰腹痛、少腹痛等流产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气象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有丰富的气象预报疾病内容蕴藏于《黄帝内经》,尤其是运气七篇内。气象就是气候,也即天气变化之候。候,即外候,是事物的客观征象。候也就是象,是古人观察天气变化的客观抽象。也是古人研究自然、总结客观规律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人中先兆的理论基础

人中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人中位于面部鼻与唇之间的正中凹沟,在望诊中主候膀胱、子处。如《灵枢·五色》曰:“面王(鼻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胸部先兆的理论基础

胸膺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内纳心肺、膻中等重要器官,为宗气之所藏,如《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故又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颅面先兆的理论基础

颅面相学可以推测人的气质、性格和某些遗传性疾病。而面色则是人体五脏的一面明镜。脏腑精气的盛衰变化,哪怕仅仅是初起,亦往往会从这面明镜上显露出来……颅面先兆包括颅形、面部及面色三个主要内容。由于颅面皆为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皮肤先兆的理论基础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面积约为1.5~2平方米,约占体重的16%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中医极为重视皮肤的作用,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认为皮肤是内脏的巨大外象,皮肤遍布经络网,皮肤通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