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注怎么用?《圣济总录》 尸注
Posted 《圣济总录》
篇首语:有学问和有知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成了前者,哲学造成了后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尸注怎么用?《圣济总录》 尸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尸注怎么用?《圣济总录》 尸注
论曰尸注者、尸病注易于人也,多因哭泣,感染尸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满,喘急不得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 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不爽,每更节令,愈加顿滞,不治者死,死则注易傍人,故名尸注。治尸注,发作无时,腹胀喘急,上冲心胸,傍攻两胁,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各三分) 芍药 当归(切焙) 生干地黄(焙) 木香芎 (各半两) 鬼箭羽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三分)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尸注、心乱如醉,狂言惊悸,梦与鬼交,精神错谬,疾势数变,阿魏丸方
阿魏(半两醋化去砂石面和作饼炙研) 安息香(一两酒化细研) 木香 甘草(炙锉)槟中白(研
上一十味,将六味捣为细末,与别研四味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用童子小便一盏,入乌梅三枚,葱白三寸,浸一宿,煎数沸,五更初、下二十丸。
治尸注发歇无时,心腹切痛,桂香汤方
桂(去粗皮) 芍药 木香 柴胡(去苗各一两) 芎 鳖甲(去裙 醋炙) 干姜(炮)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尸注寒热,不思食味,心腹刺痛,虎掌丸方
虎掌 丹砂(研各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 龙齿(各一两) 当归(焙) 蓬莪术(煨锉各
上六味,捣罗为末,用酒煮阿魏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乌梅汤下。
治尸注恶气,兼治百病,鹳骨丸方
鹳骨(一寸炙) 桂(去粗皮半两) 虻虫 斑蝥(各十四枚去翅足炒) 巴豆(三十枚去皮
上五味,捣研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温水下,日三。
治尸注鬼邪,日渐沉顿,獭肝散方
獭肝(一具阴干)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水调下、日三,如一具未瘥,更作服。
治尸注鬼注,变动多端,丹砂丸方
丹砂(研) 雄黄(研各一两) 鬼臼 莽草(各半两) 蜈蚣(二条赤足者生用) 巴豆(四十粒去皮心膜不出油研)
上六味,将三味捣罗为末,与别研三味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温酒下不拘时。
治临尸哭泣,尸气入腹,沉滞脏腑,有时发动,取劳积神效,密陀僧散方
密陀僧(半斤 醋淬淘研控干取六两) 京三棱(煨捣末二两) 诃黎勒(不去核生用捣末
上三味,合研令匀,每服二钱匕,用煮面浓汤调下,当晚不食,临卧一服,余时勿服,并服三夜,次夜当下恶物,不下第三夜加生牵牛子末一钱匕,同调下。
治尸注,杏仁丸方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 乱发灰(各一分)
上二味研匀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猪膏酒调下。
治尸注,蜀椒熨方
蜀椒(一斤)
上一味,帛裹于注上,以熨斗盛火,熨椒令热,汗出神效。
治五尸蛊注,中恶客忤,心腹刺痛,丹砂丸方
丹砂(研) 干姜(炮) 芎 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赤芍药 桂(去粗皮各二两)日炒焦色半两
上一十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米饮下,日二服。
治尸注,邪气流传,忽然闷绝,时发寒热淋沥,或腹痛胀满,鹳骨丸方
鹳骨(酒炙) 雄黄(研各一两) 桂(去粗皮) 大黄(锉炒各三分) 麝香(研半两) 丹砂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桃枝煎汤下。
相关参考
论曰遁尸谓尸埋伏染注连滞,在于胸腹肓膜之间,寻常如无病患,若因喜怒不节,饮食伤动其隐伏之疾,发则心腹胀痛,连及胁,气喘促急,不得安卧者,是其证也。治遁尸注在傍人,或入腹中,化为蛊毒有声,或在咽喉,或入
尸注病者,则是五尸内之尸注,而挟外鬼邪之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满,喘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杂错,觉昏谬。
病名。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
尸注、鬼注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恍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
病名。一种相互传染而广泛流行的病证。见《圣济总录·骨蒸传尸门》。又名传尸、劳瘵、尸注、殗殜、复连、骨蒸等。《证治要诀·虚损门》:“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瘵疾。”证见寒热、
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术者治疾之大法。昔者神农氏、黄帝氏独观太初,旁烛妙有。味百药以辨物,审百疾以全生。其制名,其取类,其正君臣,其立佐使,其见于太素玉册之书,雷公岐伯之问。盖皆开神明之蕴
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术者治疾之大法。昔者神农氏、黄帝氏独观太初,旁烛妙有。味百药以辨物,审百疾以全生。其制名,其取类,其正君臣,其立佐使,其见于太素玉册之书,雷公岐伯之问。盖皆开神明之蕴
臣闻天地以溥生为大德,所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赞天地之化育,故敛时五福,以敷锡于庶民。夫民之为物也,智者寡愚者众。起居失常,饮食无节,外为寒暑燥湿风以贼其形,内为喜怒思忧恐以乱其气,形气乃伤,疾所由作
臣闻天地以溥生为大德,所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赞天地之化育,故敛时五福,以敷锡于庶民。夫民之为物也,智者寡愚者众。起居失常,饮食无节,外为寒暑燥湿风以贼其形,内为喜怒思忧恐以乱其气,形气乃伤,疾所由作
方书。又名《政和圣济总录》。二百卷。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1117年(政和年间)。后经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两次重刊。内容系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