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条辨》 辨张氏无治之症第十四

Posted 《白喉条辨》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白喉条辨》 辨张氏无治之症第十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喉条辨》 辨张氏无治之症第十四


白喉本无坏病.不识本源.适足碍事.若经误治者.症必危险.亦当悉心讲求.设法救补.慎不可泥张氏之言.委诸无治.所列之症十一条.详辨于下.
[b]一、白块自落[/b]
此候极多.最不足怪.尝见有悬丁之旁.虚悬白片.色若鸡脂.遇大咳辄自落.其症后亦无恙.余二小女亦然.
[b]二、七日[/b]
[b]满白不退[/b]
此候亦属寻常.余喉间白点数处.自正月初旬至月杪始退.
[b]三、咽干无涎[/b]
此真手太阴燥火本病.宜重用西洋参石膏冬地.甚则用官燕阿胶真珠母牡蛎.切不可用水麝吹喉药.断无不效.
[b]四、服药大便不通[/b]
此候大概非实热郁结肠胃.即肺阴枯涸已极.宜用宣白承气加入滋养药.否则用吴鞠通增液承气汤.惟不可用峻利之品.
[b]五、未服药大便泄[/b]
此候有因脾热所致.如内经所谓热争腹满泄是也.可用以上救误法.或因肝风大煽.必须重用一甲煎.
[b]六、两目直视[/b]
此实危脱之候.多不可救.然间有因痰气壅结.气不得下者.可用鲜莱菔汁.或竟用张氏消毒丸.以图万一.
[b]七、痰壅气喘[/b]
此为白喉危脱时必有之候.可见此症必须揭重手太阴主治.如系痰火壅滞.可用大辛凉加牛黄等味.或因误治.以致肺火太盛.聚液为痰.即牛黄亦觉苦燥.必须用甘咸寒大剂.不可见痰而漫用辛燥也.
[b]八、大便溏泄不止[/b]
此症多因火毒蔓延.或过用大下所致.然亦有多获效.以上数症.余大女曾患此.
连服大剂三 降龙丹加一甲煎三剂获效.不可见此候即指为不治也.
[b]九、唇面俱青[/b]
此候多由火毒陷入足太阴.如内经所谓脾热病者.头重颊肿颜青是也.或肝火盛极.本色发现者.亦有此候.
[b]十、药不能下[/b]
此真极重之候.多不可救.如系痰气壅结者.可竟用消毒丸.希图万一.
[b]十一、音哑无声[/b]
此系肺阴涸热.宜用泄火滋阴法.余长女亦然.因误用锡类散吹喉.实时音哑.及后诸症全痊.半月余始觉渐渐清朗.如遇是候.须参入燕窝阿胶等味.

相关参考

《白喉条辨》 辨耐修药表并药忌第十五

白喉病辨症既明.首讲用药.耐修所列正将猛将次将四层药表.井用药禁忌.抉择颇为简当.然选药不多.未免印定后人眼目.且议论多不根于经典.尤难津逮后学.兹取其意而详辨之.耐修之言曰.治之之法.唯有以浓重之药

《儒门事亲》 诸风疾症第十四

《白喉条辨》 辨救误下第十

白喉病或经误治.始终在手太阴者.治以上法.其或累及他经.当细审病证.循经用药.不可遽辞坏病.模糊施治.误人性命.白喉为肺金燥火本病.肺为华盖.为百脉之宗.肺气病最易传染各经脉.而白喉亦然.若始终在手太

《白喉条辨》 辨外治第十二

白喉病手太阴本症未罢.始终不得用吹喉法.初起即红肿痰涎.挟有风火标症者.间用吹喉.盖风火来势自急.且易为痰.不参外治.恐难速效.大凡时疫喉症.多因风火挟痰.冲激于喉咙一线之地.猝不得出.遂致顷刻肿闭.

《白喉条辨》 辨手少阴标病第七

白喉病症如前.初起心烦.舌根微硬尖绛者.此太阴燥火.挟有少阴君火也.朱白双清散主之.轻者张氏神功辟邪散去葛根僵蚕黄芩马勃蝉蜕青果.加紫地丁竹叶生栀仁灯心草.此太阴燥火挟少阴君火为病也.心肺同居上焦.去

《白喉条辨》 辨三经标本并病第八

白喉病以上三经悉见者.随证轻重.参用三经药治之.若火毒盛极.喉间紫胀.甚则项背俱肿.危在顷刻者.急宜于红肿处用刀针刺破.出恶血以杀其势.或用吹喉法.三经指太阴少阳少阴而言也.标本发病.各有轻重.随证治

《外科正宗》 失荣症第一百三十四

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

《中医词典》z~其他 《白喉条辨》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

《中医词典》a~b 《白喉条辨》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

补义怎么用?《白喉条辨》 补义

余纂白喉条辨.自丁酉出版.迄今一纪矣.于前贤白喉诸书议论.间有未惬于心者.莫不详加讨论.斟酌妥协.以期悉合病情治法而后已.顾独于忌表二字.尚嫌疏释.未能尽致.心窃病之.盖白喉为太阴肺经伏燥.苟无时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