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词典》z~其他 《六因条辨》

Posted 《中医词典》z~其他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词典》z~其他 《六因条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词典》z~其他 《六因条辨》


外感病专书。三卷。清·陆廷珍撰于1868年。陆氏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为纲,融会前人学说,参附己见,采用条辨形式分别论述春温、伤暑、中暑、中热、伏暑、秋燥、冬温、温毒、伤湿、暴感风寒、伤风、风温等多种病证。虽说内容比较简要,却能兼采众家之长,而又颇有临床心得,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光绪三十二年刻本。1937年文光书局铅印本和1982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相关参考

咬牙怎么用?《中医词典》x~y 咬牙

证名。即齘齿。因胃热、胃虚或温病热极生风所致。《医述》引《指南续刻》:“咬牙者,胃热走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气内荣,虚则喜实也。”胃热者清泄胃火,胃虚者益气和胃。《六因条辨·春温条辨》:“

秋燥怎么用?《中医词典》n~o~p~q 秋燥

病名。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见《医门法律·秋燥论》。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荡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

秋燥怎么用?《中医词典》n~o~p~q 秋燥

病名。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见《医门法律·秋燥论》。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荡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

《中医词典》z~其他 《白喉条辨》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

《中医词典》z~其他 《寒温条辨摘要》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年。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

《中医词典》z~其他 《寒温条辨摘要》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年。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

《中医词典》z~其他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病著作。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清·杨浚撰于1784年。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难经》“伤寒有五”以来,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作者有鉴于此,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病条辨》

温病著作。六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病条辨》

温病著作。六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病条辨医方撮要》

温病著作。二卷。清·杨璇撰,黄惺溪纂。刊于1841年。本书系黄氏将杨璇《寒温条辨》一书予以提要撮精编撰而成。书中辨析伤寒、温病、温疫之异,并重点地介绍温热病多种病证的辨证治疗和方药,卷末有临床较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