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证怎么用?《医学摘粹》 温证

Posted 《医学摘粹》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证怎么用?《医学摘粹》 温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证怎么用?《医学摘粹》 温证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盖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倘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火旺水亏,津液被伤,及至春夏受感,而温热之病作矣。其证与伤寒不同,伤寒初病,外虽受邪,而内本无热。温病初起,即内外俱热,其头痛发热自汗,颇类伤寒,但伤寒必传阳明而始作渴,温病初起而即发热作渴,口燥心烦,且脉动数,不恶寒,反恶热,午后热益甚,与伤寒颇异。如邪在六经之表,并未入腑入脏者,法宜清解以防风解温汤,随证加减主之。但咳身不甚热者,以桑杏甘桔汤主之。如方入阳明之经,肺热津枯,法宜清热生津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已入阳明之府,肠胃燥结,法宜泄热滋阴者,以大承气汤加味主之。
[b]防风解温汤[/b]
防风(三钱) 桔梗(三钱) 桑叶(三钱) 连翘(三钱) 杏仁(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三杯,煎八分,温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治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者。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如入厥阴经,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当归。
[b]桑杏甘桔汤[/b]
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麦冬(三钱) 桔梗(二钱) 紫菀(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制) 茯苓(三钱) 水煎服。治温病初感,但咳嗽者。
[b]人参白虎汤[/b]
石膏(四钱) 知母(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但取微汗。
治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者。
[b]大承气加味汤[/b]
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二钱炒) 浓朴(二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胃燥结者。如肠胃未至燥结,第用滋阴法,不用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用泄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结已甚,即三五日内,亦可急下。

相关参考

《市隐庐医学杂着》 论湿温证用药之误

人有积湿,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或因喜啖浓肥,恣饮茶酒之故。盖湿蕴则生热,无寒热者,谓之湿热病。先寒后热,有汗而热不解者,谓之湿温证。虽在伤寒门内,不得用伤寒方中治太阳经证之桂枝、麻黄汤,此尽人皆知者也。

《市隐庐医学杂着》 论湿温证用药之误

人有积湿,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或因喜啖浓肥,恣饮茶酒之故。盖湿蕴则生热,无寒热者,谓之湿热病。先寒后热,有汗而热不解者,谓之湿温证。虽在伤寒门内,不得用伤寒方中治太阳经证之桂枝、麻黄汤,此尽人皆知者也。

论风温证怎么用?《伤寒发微论》 论风温证

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医学摘粹》 喉风(后咽喉门宜与此参看)

喉风一证,内有郁热,而外受风寒也。此证伤寒有之,温病亦有之。如伤寒证咽喉肿痛,发热微恶寒,或微呕者,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主之。如伤寒少阴咽痛,以甘桔汤主之。如温证咽喉肿痛,口燥心烦,内阴亏而火炽者,以防

《脉经》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及灸。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少阴病,

《伤寒九十论》 湿温证(八十八)

丙午岁.商人张皓.季夏得疾.胸项多汗.四股时冷.头痛谵语.予诊其脉.关前濡.关后数.断曰当作湿温治.盖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谓湿温.投以白虎加参.次以白虎苍术.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数日愈.

《中医词典》t~w 《温证指归》

温病著作。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三卷。作者推崇戴麟郊《广温疫论》,认为此书“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条分缕晰,开后人无数法门”,故据戴氏原书的意旨,“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及诸名家所论,与夫似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暑湿风温证治

暑者,六气之一,能与风湿并合为病,循经流入诸脏,但与寒不相得,故有暑湿风温之证。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风温者,头痛身热,常汗出,体重喘息,四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中医词典》t~w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