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厥阴篇正误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厥阴篇正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厥阴篇正误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饮水多」,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
厥而心下悸者之下,当有「以饮水多」四字,若无此四字,乃阴盛之厥悸,非停水之厥悸矣,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当补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非」〔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
此为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藏厥,与辨蛔厥之义不属,当改之。
伤寒五、六日,不「大便」〔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按】
「结胸」二字,当是「大便」二字。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皆无可下之理。今曰:不可下,何所谓也?当改之。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若」〔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有余,必发痈脓也。
【按】
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文耶?当改之。
伤寒脉迟,六、七日,「厥而下利」,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
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
伤寒脉迟六、七日之下,当有「厥而下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非除中证也。况有此四字,始与下文反与黄芩汤之义相属,当补之。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霍乱篇正误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亡阳」〔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按】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应是「利不止」,亡血应是「亡阳」,当改之。

《医宗金鉴》 阳明篇正误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盗〕汗出。【按】自汗是阳明证,盗汗乃少阳证,盗汗应是自汗,当改之。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发热」,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按】汗

《医宗金鉴》 少阳篇正误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按】「食谷者哕」四字,衍文也,

《医宗金鉴》 太阳中篇正误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按】发汗病不解之「不」字,衍文也。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何谓反恶寒,病解恶寒,始可谓虚,当删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清谷

《医宗金鉴》 太阳中篇正误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按】发汗病不解之「不」字,衍文也。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何谓反恶寒,病解恶寒,始可谓虚,当删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清谷

《医宗金鉴》 太阳上篇正误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按】桂枝汤方,原文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耶?当删之,后仿此。若脉和,

《医宗金鉴》 太阳上篇正误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按】桂枝汤方,原文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耶?当删之,后仿此。若脉和,

《医宗金鉴》 太阴篇正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自利益甚」。【按】吴人驹曰:「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之下,若在吐食不下之下,则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

《医宗金鉴》 平脉法正误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大去小」〔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小者为阴盛」〔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小者为阳盛」〔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

《医宗金鉴》 辨脉法正误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按】「脉按之来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