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医必辨》 论诊病须知四诊

Posted 《知医必辨》

篇首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医必辨》 论诊病须知四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医必辨》 论诊病须知四诊


诊病之法,无过于望、闻、问、切,所谓四诊也。此四字无人不知,果得其法,病无不治。
而医多差误者,口能言之,而心不能得,手不能应也。其中奥妙,本难尽言,然初学诊病,果能得其大略,临症留心,久之纯熟,自然触手成春。
第一曰望。望者,望其色也。凡人五官,应乎五脏∶目为肝窍,鼻为肺窍,耳为肾窍,口为脾窍,心开窍于舌,又心寄窍于耳。病在何官,即可知其在何脏矣。又五色配乎五脏∶白属肺,赤属心,黑属肾,青属肝,黄属脾。面现于色,又可推及五脏矣。面部多属阳明,左颧属肝,右颧属肺。色有不当现而现者,可推而知脏腑之受克于何脏矣。凡此变化,言不能穷,而总以五行之生克推之,自然有得。昔扁鹊见齐侯,一望而知其病在腠理;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血脉;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肠胃;又五日,而知其病皆在髓。望之时义大矣哉!今人虽不敢希古神医,而气色之现于面者,未尝不可望而知也。至望其舌,尤属紧要。盖病在脏腑,医非卢扁,何能视见?而有可见者,除二便外,则舌为要。舌之可推测者最多。《伤寒舌鉴》三十六舌,不可不晓。《张氏医通》加至一百二十舌,其绘图大半以苔之裂纹为辨,以为精详,实多造作,徒乱人意耳!予以为看舌之道,先看其有苔无苔。舌赤无苔,阴亏已极;两旁有苔,中心无苔,有似红沟,亦属阴亏。薄薄苔痕,平人之舌。若苔浓则胃有停滞,白则夹寒,黄则夹热,板则邪滞未化,腐则邪滞渐化。苔如米粉,邪滞甚重,在时邪门,虽白而干,可以用下。然又必观其堆之松紧,紧则为实;松又为虚,有用补而退者。舌苔焦色,属热所致。苔之全黑,火极似水,非下不可。然必审其燥与润,燥生芒刺,热重无疑;若黑而润,绝不烦渴,反属火不归原,急宜桂、附回阳,稍进寒凉,则必陨命。此看舌之重在苔也。至于舌乃心之苗,脾脉连舌本,肾脉夹舌本,肝脉绕舌本。舌本红,属阴虚内热;舌尖红,属心火;舌本红肿或破碎疼痛,属心脾积热;舌强,属痰热;舌卷,属肝气欲绝;舌不能言,属肾气不至。此类由脏而发者居多,全在乎望之详审,则望舌不诚要哉?
第二曰闻。诊病可闻而知者较少,然不可不辨也。外感声多壮厉,内伤声多怯弱。闻呼吸而辨其调否?闻鼻息而辨其利否?床帐内有病气,知其邪之深;床帐内无病气,知其邪之浅。语言舛错,恐其邪之伏;语言清白,恐仅内之伤。哼声不止,恐疼痛之难禁;怠惰懒言,恐形神之交惫。此皆闻之不可忽者也。
第三曰问,尤不可不细。问其寒热与否;问其有汗与否;问其头疼、身痛与否;问其大解闭否;问其大便之或燥或稀或溏,并问解出之热否臭否;问其小溲之利否、多否少否;问其溲色之或白或黄或赤,并问溲出之热否臭否、清否浊否;问其夜尚能寐否;问其饮下之甘否,饥否吐否?问其胸胃之闷否;问其腹之痛否。痛而拒按属实,轻则消导,重则攻下,虽痛喜按属虚,或宜温通,甚宜温补。问其口中干渴否;渴欲饮否;饮欲热否;饮欲冷否;邪热作渴,必然欲饮。阴虚内热,渴不欲饮。问其有汗与否;汗出退热否;邪从汗解,得汗热退,或退不净,再汗即净。阴虚发热,虽汗不解,屡发其汗,而热转甚。此非问不得而知也。而更有不得不问者,问其人向有旧疾否,或向有肝气,或向有血症。发散之药性属辛温,太过则肝气因之而发,消导之药性多香燥,太过则吐红便血之恙因之而发;外感未去,内伤加增,医者何以处此?况病情甚多,凡有旧疾,必先细细问明,用药兼顾,早为监制。问而知之谓之工,不诚然乎!
若夫第四曰切,尤四诊中之最要者。学人须将二十七脉细细推敲,《濒湖脉诀》熟熟记诵,诸名家论症必论脉,多多考验。临症时心平气静,先以中指按定关脉,掌后高骨谓关也,乃齐下前、后二指,是为三部脉,前指按关前寸部也,后指按关后尺部也。先浮按,次中按,次重按,每部各浮、中、沉三诊,合为九候。毋庸以二十七脉来寻病脉,而病患自然现出何脉。大抵浮、沉、迟、数、其象易明;洪、微、弦、滑,亦尚可晓;其余脉象,初学不易推求,然久熟贯串,自能领会。虽仲景先师,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正要人细心领会耳!不然脉之不知,何能诊病耶?至于何脉主何病,有独见者,有兼见者,有三四见者。如伤寒脉必浮而兼紧,伤风脉必浮而兼缓,风寒化热脉必浮而兼数,由热生痰脉必数而兼滑。又如肝病脉必弦,有热必兼数,犯胃生痰必弦数而兼滑。凡病可从此类推。至于独大、独小、独数、独弦,更可以寻病之所在。或脉本六阳,阴必先亏;或脉本六阴,阳先不足。用药另有斟酌。病虽变幻无穷,总不外乎五脏六腑,三部九候果能无差,自能按经施治。予论虽言大略,而学人从此入门,加以工夫考校,何患医道之不明哉?

相关参考

《中医词典》z~其他 《知医必辨》

医论著作。清·李冠仙撰于1902年。本书收评论诸家医书之得失,论述四诊,辨析病证及治法、方剂等医论13篇。皆属李氏学习心得或临床经验之总结。颇具一得之见。如分析《景岳全书》,即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又指出

《知医必辨》 论初诊用药

初诊立方,宜小其制,不及可以补进,太过恐挽救为难也。如遇伤寒,似可以用麻黄汤,而姑用羌、防。江南无正伤寒,麻黄汤甚不合用。昔陶节庵制九味羌活汤,以代麻黄汤,煞有苦心。知人伤于寒则病热,于方中特少加生地

《知医必辨》 论《景岳全书》

张景岳先生,博览岐黄,定为《全书》,分门别类,可谓周详,文笔亦极畅达,可谓医中之通人,非吴又可辈浅率粗疏,所能望见于万一也。惜乎偏于温补,往往误人。夫天以阴阳化生万物,《内经》亦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知医必辨》 附论噤口痢

痢疾经称肠,今称滞下,皆湿热蕴结所致。湿热干于气分则白,干于血分则红。治法主通,《内经》通因通用,为痢言之也。症虽日夜百行,通则自愈,不至于死。惟噤口痢实属危险,饱不煞的痢疾,奈何汤下不下乎?其故亦由

《知医必辨》 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

吴又可以温作瘟,竟谓古书无瘟字。不知温病古人未尝无书,仲景先师现有温病上中下三篇,至刘河间《原病式》,大率皆言温病。其余论温症者,不可枚举,治温之方,亦不可枚举。所谓温者,大抵六淫之气,人感之而化为温

《知医必辨》 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

(附录王子圣大归芍汤、张洁古芍药汤附论噤口痢)涵初生疟、痢三方,真有阅历,煞具苦心,足以活人济世,非吴又可粗率成书之比也。时气之病,疟、痢最多,夏秋之间,患者尤众。二者之病,以疟为轻,然必治之得法,如

附录怎么用?《知医必辨》 附录

附录怎么用?《知医必辨》 附录

《知医必辨》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再自序怎么用?《知医必辨》 再自序

有友来予斋,见《知医必辨》,遍阅之,而以为明白晓畅,有益于人,力劝其再增十数篇,之?今予所作,不过为教训后人而设,意求清醒,明白若话,使子若孙一览而知而已!若以付梓,则文多鄙俚,贻笑方家。此不可者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