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 辟俗医混称伤寒论

Posted 《时病论》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时病论》 辟俗医混称伤寒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时病论》 辟俗医混称伤寒论

人被寒所伤者,谓之伤寒,夫寒居六气之一,岂可混称乎?尝考寒水之令,在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之节,共主六十日有奇。盖小雪居于十月,乃六阴尽出之际,而寒气方盛之时;大雪、冬至居十一月,小寒居十二月,正成发栗烈之候。斯时之气,人感触者,尽属伤寒之病。勿可以大寒至惊蛰之风木,春分至立夏之君火,小满至小暑之相火,大暑至白露之湿土,秋分至立冬之燥金等等之时所患者,混同一称伤寒。然而亦有可称者,不可不知。丰于前论中,有谓伤寒之寒字,为寒水之经之寒,非寒热之寒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无不由表而入,皆必先伤于寒水之经,六气之邪,佥可称为伤寒。但有不可称者,又不得不力辨其非。尝闻专治伤寒家,有温病伤寒,热病伤寒,痧证伤寒,疮疡伤寒等名。不知温病、热病,皆属伏气,痧因沙秽,疮因湿热,岂可混称为伤寒乎?尤有夹痰伤寒、夹食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等名,揆厥由来,痰、食、气、血,是为伤寒之兼证,又岂可混称为伤寒乎?仲景原文,从未见有此证,窃疑其为杜撰也。后见吴中戈存橘先生《伤寒补天石》中,果有以上诸证之名,始知其有自也。虽然戈氏之书,医者不必宗之,其所当宗者,如无己之《明理》,嘉言之《尚论》,韵伯之《来苏》,路玉之《大成》,诚为医家不可少之书,后学所宜奉为圭臬也。至时俗混称伤寒之证,更为不通,见初起呕吐者,谓为龌龊伤寒;泄泻者,为漏底伤寒;胁痛者,为刺胁伤寒;寒不甚寒,热不甚热,绵绵难愈者,为瘪疲伤寒,即徽俗谓之混沌伤寒,名目极多,难以枚举。总之,小雪至小寒而重感者,为真伤寒。风、暑、燥、湿、火,先伤寒水之经者,亦可称为伤寒。至温病、热病,痧症、疮疡,决不能混入伤寒。兼痰、食、气、血者,是为伤寒之兼证。其余种种不通之名,皆不足论。医者须按四时之六气,而分其孰为风、暑,孰为燥、湿,究不可笼统混为伤寒病也。

相关参考

《时病论歌括新编》 (一)伤寒

伤寒者,乃由冬令寒邪伤于寒水之经而为病。其症:头疼身痛,寒热无汗,脉浮紧。治宜辛散太阳法去前胡、红枣,加紫苏、葱白。如体实邪甚者,麻黄汤亦可用之。若有汗,脉浮而缓,便是伤风之病,若误用之,必变症蜂起矣

概述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概述

经云:"冬伤于寒"。是指立冬之后寒气伤人而致病也。有伤寒、中寒、冒寒之别。伤寒:寒热无汗,脉来浮紧;中寒:寒邪直中于三阴之里,故吐泻腹痛,急宜热剂祛寒;冒寒:即寒邪冒于躯壳之外([i]躯壳之外:指体表

非惊论怎么用?《幼科概论》 非惊论

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幼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试思惊字何

小柴胡汤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小柴胡汤

『主治』伤寒少阳症,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痛脉弦,疟发寒热,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等症。『药物』柴胡、半夏、黄苓、人参、甘草。加姜枣。『服法』煎服。

小柴胡汤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小柴胡汤

『主治』伤寒少阳症,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痛脉弦,疟发寒热,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等症。『药物』柴胡、半夏、黄苓、人参、甘草。加姜枣。『服法』煎服。

选按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选按

本卷所论冬伤于寒,是指狭义伤寒而言。对其发病季节见解不一。雷氏对诸贤霜降之后,春分以前,有触发者是为伤寒之说,颇有非议。认为霜降以后,犹是燥气主气,春分以前,正是风木主气,感之或为燥,或为风。只有在立

小柴胡汤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小柴胡汤

『主治』伤寒少阳病,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满脉弦,目眩,不欲食,心烦喜呕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等症。『药物』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姜、枣。『服法』煎服。

《时病论歌括新编》 人参败毒散

『主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及时气疫疠,山岚瘴气,腮肿毒痢,诸疮斑疹。『药物』人参、茯苓、枳壳、桔梗、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薄荷、甘草,加姜。『服法』煎服。

《时病论歌括新编》 九味羌活汤

『主治』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伤寒伤风,温病热病等。『药物』羌活、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白芷、黄苓、生地、甘草。加生姜、葱白。『服法』煎服。

《时病论》 夹证兼证论

人皆谓夹证与兼证难治,丰独曰无难也。曷为夹证?譬如受风便是伤风,宜桂枝汤之属;受寒便是伤寒,宜麻黄汤之属;倘风寒两伤者,即为夹证也。盖风宜散,寒宜温,温散之方,宜桂麻各半汤之属。倘或暑邪夹湿,湿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