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七·根黄尖白舌

Posted 《敖氏伤寒金镜录》

篇首语:常识是事物可能性的尺度,由预见和经验组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七·根黄尖白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七·根黄尖白舌


舌见根黄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而服之.脉弦者.防风通圣散主之.
[i](图缺)[/i]
【介按】舌根属下脘.舌尖属上脘.此舌根黄尖白.病系外寒里热.即世俗所谓寒邪包火之症.或表邪入里.已成表少里多之候.外证必热多寒少.故用凉膈散合天水散.以通水道而清膈热.如若脉弦.此是邪尚在表.故用防风通圣散.以解风热之邪也.亦有根黄尖白.不甚干燥.短缩不能伸出自如者,痰挟宿食之证也.宜用下法以治之.
[b]天水散 凉膈散[/b](二方见前)
[b]防风通圣散[/b](从名医方论新补)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介按】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相关参考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微黄舌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i](图缺)[/i]【介按】黄苔薄滑者.是邪初入里.表症未罢.热未伤津.犹可用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微黄舌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i](图缺)[/i]【介按】黄苔薄滑者.是邪初入里.表症未罢.热未伤津.犹可用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九·微红黑灰舌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i](图缺)[/i]【介按】舌见灰色.病概不轻.均是里症.无表症.有实热症、无虚寒症.又有邪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三·右边白滑舌

舌右有白苔滑.病在肌肉.为邪在半里半表.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i](图缺)[/i]【介按】凡风寒之入.由皮毛而腠理.为阳明少阳之界.作表症看.非邪已入阳明之里.而复传于少阳也.如外证身热微寒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十八·纯黄隔瓣舌

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蒿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i](图缺)[/i]【介按】黄苔起瓣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十七·灰苔黑晕舌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加大黄.酒浸泡.量大小用之.[i](图缺)[/i]【介按】舌至灰色.病概非轻.如苔燥少津.均是实热里症.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二·将瘟舌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i](图缺)[/i]【介按】舌色如淡红、嫩红、或白中带红.外证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如纯红或鲜红起刺者.胆经

《敖氏伤寒金镜录》 续刊伤寒金镜录原序

伤寒一症.传变不常.有本传、越经传、巡经传、巡经得度传、误下传、表里传、上行传、顷刻之间.生死系焉.可以寄人死生者.惟医焉耳矣.夫何脉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难辨.此庸医所以接踵而杀人者多也.元、若

《敖氏伤寒金镜录》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41年

《中医词典》z~其他 《敖氏伤寒金镜录》

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年。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其中以《摄生众妙方》刻本为精,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