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平 学术方面
Posted 陈汉平
篇首语:安全感,不是来源于爱,而是偏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陈汉平 学术方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汉平 学术方面
1.调节作用是针灸最本质的作用。针灸疗法是调节疗法最典型的代表。针灸作用具有整体性、双向性等特征,由于针灸调节作用受到机体功能状态或反应性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其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把作用程度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针灸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作用之间存在一个点与面的关系。后者主要体现为对异常的功能这一“点”进行调节。
2.“正气”并不包括一切免疫功能,因为不是所有的免疫反应均对人体有利。所以,针灸、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以增强免疫力来予以概括,它们另一重要作用是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状态。扶正的目标也不是增强一切免疫反应的能力。
3.中医学所谓的“不通则痛”的“通”,应理解为“调”,“不痛”即“不调”或“失调”。气血不通或经络痹阻,是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相关功能失调所致。同样,中医学对疼痛减轻或消除归纳为“通则不痛”,“不痛”可以理解为治疗后有关功能重新归于协调的结果。除了少数病证所致的疼痛外,似乎都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疏通经络即调节相关的功能状态,相关功能获得有效的调节,瘀阻的经络也就得到了疏通。
4.血瘀形成有免疫学因素参与,如免疫复合物过量形成及其在组织中的沉积,以及免疫系统过度的自身识别,导致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当作异已抗原进行识别,产生免疫反应攻击它们,造成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这种“阴阳相错,真邪不分”的结果,似可理解为一种内生瘀浊所产生的病理结局。
鉴于同种皮片移植引起的免疫排异反应的结局,是移植皮片内血管变形,血流缓慢,广泛性形成血栓,最终导致皮片坏死,这同血瘀形成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同种皮片移植排异反应,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学性的血瘀病理模型,可供针灸、中药研究试用。
5.作为中枢免疫器官的胸腺,是一个重要的脏器。在以往中医学研究中尚未直接涉及。中医学脏象学说应如何认识胸腺,是一个尚未曾引起广泛重视的学术问题。胸腺属脏属腑,归入何脏腑的问题值得进行讨论。依据胸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对诱导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发育的重要作用,似应把胸腺归属于“肾”为宜。
6.中医学认为哮病有“宿根”,其发病在于“宿根”为外邪诱因所触发。通过对过敏性哮喘“宿根”的免疫学基础进行探讨,认为血清IgE和呼吸道外分泌液中分泌型IgA含量增高,是构成“宿根”的两个主要因素。该二者分别是肥大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引起过敏哮喘速发或迟发反应的主要介导抗体。若无抗原(外邪)侵入,IgE和分泌型IgA增高的本身,并不会导致哮喘发作。只有当抗原侵入时,该二者的增高才能引发哮喘。
7.针灸调节作用的双向性,提示接受刺灸当时的机体反应性或机能状态,会明显地影响或制约刺灸作用的方向和程度。依据双向性作用的特征,针灸学教科书中强调的阳亢阴虚应禁灸和针刺手法补泻不当可造成虚虚实实不良后果的训示,是不客观的,应予重新审视,临床治疗中众多现象也不支持此种传统的认识。本人赞成热证可灸治的观点。
8.应注意对影响针灸疗效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比较。针灸疗效的产生及其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制约针灸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调控,有利于增加疗效评估的可比性或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以往对腧穴和手法以外的因素分析研究甚少,从而限制了对针灸作用规律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或理解。对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促进不同穴位间、不同针刺或灸术间以及穴位同刺灸术式间交互作用的探讨,不同因素之间最佳组合规律的把握,从而推进针灸疗法的改革或改善。
通过对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3个影响因素(化脓与否、施灸季节和施灸穴位局麻与否)的观察分析,认识针灸后化脓是必须的,是疗效产生的基本因素,而施灸季节和穴位局麻后施灸,均不对疗效产生明显影响,从而有利于该疗法推广,减轻病人治疗时疼痛之苦,也使对传统的民间经验疗法加深了认识和把握。
针灸治疗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创伤刺激疗法,它和有创伤的刺激疗法一样,也涉及治疗的影响因素问题。二者各有其适应症,各有特长,不应褒此贬彼。
9.时间是影响针灸作用诸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针灸时间治疗学强调时间因素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致力于时间因素制约针灸作用的规律的研究。
在不同时辰,人体的机能状态也不相同。针灸时间治疗学主张把时间因素有意识地引入到治疗中,正是要有机地利用机能状态制约针灸作用这一规律的。所以应当从相互关系的层次上去研究针灸的作用,既要考虑刺灸对人体机能的调节性影响,又不忽视人体对刺灸诱发的信息的识别和处理的作用。实际上,针灸作用的最终表达是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在临床施治时,如果仅仅注意穴位的选择和组合,刺灸质和量有关参数的确定,而忽视人体机能状态或时间因素的制约作用,是有失偏颇的,从而给治疗造成某种盲目性。
针灸时间治疗学的研究,已使治疗从子午流注方法的“按时下针”,开始逐步向“选时下针”转变。“选时下针”即选择在最适宜于针灸的功能状态下施行刺灸的。
10.针灸与药物并用(包括在穴位上注射或敷贴药物)是提高疗效的一种治法,也对寻找攻克某些难治性病症的治法,提供一种值得尝试的思路。针药结合不应被理解为刺灸穴位作用的用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任何药物用刺灸结合应用,均能产生增强作用效应的。针药结合并用应是有机的或有序的,它或能“放大”药物的良性效应,或能克服药物某些副反应。针药结合治疗的关键,是寻求结合的内在规律,期求的效果应是1+1〉2。
11.测耳诊病法是具有中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利用耳壳或耳穴规律性的变化进行疾病诊断,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已积累的资料和经验补充了生理病理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内容。但是,由于对耳穴反映病理变化的规律,远未被深刻地把握,存在较高的诊断假阳性或假阴性率等问题,故测耳诊病距临床实用为时尚早,仍应深入观察,总结规律,反复验证。
12.刺灸腧穴可以譬喻为“药物”。针灸治疗不用药,但在体内可诱发一系列药理学的过程。这是针灸治疗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疗效的医学科学基础,也是某些人们感到神秘的外在表象。现代药理学是研究化学作用物质(药物)同机体的作用的科学,而针灸学则主要是研究腧穴刺灸对机体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机体内引起生理效应及其规律的科学。据此有理由把刺灸腧穴譬喻为“药物”,从而可从药理学角度探讨针灸的作用,即“针灸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两方面。以往对针灸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药效学的范围,即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或分子水平上,观察针灸影响机体功能的有关效应,而对药效学某些重要内容,如量效关系等,尽管古今医师对此已有许多经验式的认识,但迄今尚少见较系统的研究,至于针灸“药效”产生的机制研究更显薄弱。药物代谢动力学旨在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规律。诚然,机体对针灸刺激的处理不会像对药物那样,但针灸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并赖之以调节内环境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必然有其合成、分泌、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类似于药代学的过程。可以认为,调节作用是刺灸腧穴在体内引发的类药理学过程的反映,必然也受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规律的支配。因此,借鉴药理学某些研究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特点,加强针灸作用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的研究,是推进针灸作用研究的重要途径或方法之一。
13.“针灸血清”方法的采用,将有利于拓宽针灸研究的领域,推动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对针灸作用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简要回顾之后认识到,刺灸腧穴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清中某些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但是通过在体实验所获得的资料基本上是非直接观察的结果。新近出现的“针灸血清”观察方法可弥补此一不足之处。应用此方法进行研究时,要求把刺灸后收集的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中,同离体靶器官、组织或细胞等产生作用,以直接地观察其功能或形态学的改变。针灸研究应借鉴药理学研究中在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灸血清”中含活性物质是研究中可借鉴“血清药理学”、“中药血清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
相关参考
陈汉平 以《经络的研究》为针灸学术攀登新起点--一年来针灸学术概况回顾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4年第13卷第4期摘要:我国针灸学术主要的进展。1.经络。2.腧穴。3.刺灸法。4.治疗。5.机理。6.针麻与针刺镇痛原理。6.文献。8.针灸器材。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6年第15卷第6期摘要:针灸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针灸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仅仅是针灸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应将针灸学纳入到生命科学中进行考察,一方面服务针灸学,另一方面也服
陈汉平 针灸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粘膜SIgA免疫功能调整作用的研究
出处:针刺研究1995年第20卷第2期摘要:本文从唾液、鼻分泌液、痰液中SIg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WM(Pokeweeklmitogen)刺激培养上清液中IgA含量测定两个方面,对针灸调整过敏性哮喘患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年第5期摘要:针药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单纯用西药他巴唑相比,虽然在临床控制率和有效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是针药结合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及降低复发率。笔者认为,针药结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6年第15卷第2期摘要:针灸学的任务与目的:防病治病是针灸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治疗病证;2.预防疾病;3.刺灸法的发展和应用;4.提高疗效;5.效应与机理研究。针灸做为一种生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89年第1期摘要:研究腧穴功能,弄清针灸不同腧穴效应的特性与规律,正是为了利用那些特性与规律。必须重视研究的方向问题。(1)应当联系临床治疗病症(尤其是脏腑病)进行。(2)实验研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4期摘要:针灸主要功能之一是通经活络,它治疗气滞血瘀、脉络痹阻病症自是顺理成章的。为了阐明针灸活血化瘀的作用与治疗血瘀症的规律,改变目前针灸临床较普遍存在病种局限的格局,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89年第2期摘要:[b]研究结果[/b]一、影响针刺近期疗效的因素分析二、影响针刺远期疗效的因素分析本文在探讨针刺治疗甲亢过程中,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以及停止治疗后,病情再复发的有关
倡导并建立针灸-免疫,即针灸介导免疫反应,或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方向。应用针灸方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Gravew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难治性肺结核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2年第2期摘要:本文以伏天化脓灸、伏天非化脓灸、伏天局麻后化脓灸和非伏天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结果显示各化脓灸治疗哮喘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63.7%、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