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怎么用?《古今医鉴》 消渴
Posted 《古今医鉴》
篇首语:送饥者一条鱼,只管一天不饿;教他学会捕鱼,能使他永不受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消渴怎么用?《古今医鉴》 消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消渴怎么用?《古今医鉴》 消渴
[b]脉[/b]心脉多浮,肾脉多弱。经云∶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又云∶脉软散当消渴,气实血虚也。又云∶脉数大者生,沉小者死;实而坚大者生,细而浮短者死。
[b]病[/b]
《内经》曰∶二阳结,为之消。又曰∶瘅成为消中。东垣曰∶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病消则目黄口干,乃津液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若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当以养血滋阴,生津降火,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也。歧伯曰∶实脉,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当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肌虚,瘅成为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二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痈;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膨胀。皆不治之证也。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中既立,不复传下消矣,先哲用药,厥有旨哉?然脏腑有远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其制大其剂,皆适其至所为。故如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大急,速过病所,久而无中满之病,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也,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故也。治斯疾者,宜加意焉。
[b]治[/b]
张洁古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刑于肺金,而渴生焉。法当降火清金,宜白虎汤加减治之。
软石膏(二钱半) 知母(一钱) 甘草(五分) 人参(七分) 升麻(一分) 黄柏(一钱)
上锉一剂,粳米一撮,水煎,食后温服。
中消者,胃也,多饮食而小便黄赤。盖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则津液消烁而渴矣。治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主之。
黄连 黄芩 大黄 石膏(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下消者,肾也,小便淋浊如膏,烦渴引饮,耳叶焦黑,小便频数。能食者,必发痈疸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腹胀,须分治之。
若能食而消者,宜加减白虎汤主之。
石膏(二钱半) 知母(一钱) 甘草(三分) 人参(七分) 五味子(十粒) 黄柏(七分)玄参(五分)
上锉一剂,粳米一撮,水煎,食后服。
若不食而消者,宜加减白术散主之。
人参 白术 茯苓 木香 甘草 黄柏 知母(各五分) 干葛(一钱) 五味子(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汤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参、五味、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以滋肾水,又当间饮缫丝汤为上策。
一人被烧酒醉伤成消渴之疾,饮水无度,余以绿豆汤频频少饮,用生冬瓜去皮,细细嚼咽,渴则又饮豆汤,不一日而止渴也。
[b]方[/b]
[b]生津养血汤[/b]〔批〕(按此方治上消之剂) 治上消火盛,制金烦渴引饮。
当归(一钱) 川芎(八分) 白芍(煨,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知母(五分)黄柏(蜜水炙,五分) 麦冬门(一钱) 石莲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黄连(八分) 乌梅(五分)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b]清凉饮子[/b]〔批〕(按此方治中消之剂)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黄 (一钱) 当归身(六分) 生地黄(六分) 龙胆草(酒洗,钱半) 柴胡(一钱)
升麻(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一钱) 黄芩(酒洗,一钱) 防风(五分) 杏仁(十个)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加酒一匙,稍热服。
[b]人参茯苓散[/b]〔批〕(按此方治下消之剂) 治肾消善饮而食,小便频数,白浊如膏。
人参(一分) 白术(二分) 茯苓(五分) 泽泻(二分) 滑石(一钱半) 寒水石(一钱半) 干葛(五分) 连翘(三分) 黄芩(五分) 桔梗(二分) 栀子仁(二分) 薄荷(五分) 大黄(五分) 天花粉(二分) 甘草(七分) 缩砂(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入蜜服,肾消食前,上消食后服。
[b]缫丝汤[/b] 治三消渴如神。
如无缫丝汤,却以原蚕茧壳丝绵煎汤,皆可代之,无时饮之,大效。盖此物属火,有阴之用,大能泻膀胱中伏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消渴也。
[b]玉泉散[/b] 治消渴之神药也。
白粉葛 天花粉 麦门冬 生地黄 五味子 甘草 糯米
上锉一剂,水煎服。
[b]神仙减水法[/b] 治三焦虚热,三消渴疾,日夜饮水无度。
黄 人参 麦门冬 黄连 天花粉 知母 苦参 白扁豆 浮萍(照水晒干,各一两) 黄丹(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
[b]神白散[/b](即益元散,方见中暑) 治真阴素被虚损,多服金石等药,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温水调服,或大渴饮冷者,新汲水尤妙。
[b]秘方[/b]〔批〕(按此方总治三消之剂) 治三消。
用退雄鸡汤,澄清饮之,神效。
[b]清神补气汤[/b] 消渴症才愈,止有口干腹不能拿,或者又添舌白滑,微肿,咽喉咽津觉痛嗌痛,时时有渴,喜冷冻饮料,口中白沫如膏。
当归身(一钱) 生地黄(一分) 黄连(酒,五分) 知母(五分) 石膏(四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一钱半) 防风(一钱) 荆芥穗(一钱) 桃仁(一钱) 杏仁(五个) 红花(少许) 川椒(二个) 细辛(一分) 生甘草(一分)
[b]肾气八味丸[/b]〔批〕(按此方治消渴收功之剂) 治心肾不交,消渴引饮。
相关参考
伤寒热病宜洪大,忌沉细。咳嗽宜浮濡,忌沉伏。腹胀宜浮大,忌虚小。下痢宜微小,忌大浮洪。狂疾宜实大,忌沉细。霍乱宜浮洪,忌微迟。消渴宜数大,忌虚小。水气宜浮大,忌沉细。鼻衄宜沉细,忌浮大。心腹痛宜沉细,
罗谦甫曰.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东垣先师以生津甘露饮子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今效后不传疮疡.享年七十五岁而终.其论曰.消之为病
罗谦甫曰.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东垣先师以生津甘露饮子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今效后不传疮疡.享年七十五岁而终.其论曰.消之为病
岐伯曰∶消渴脉实,疾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脉经》曰∶紧数相搏,则为消渴。脉软而散者,富病消渴。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下之不肯止。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劳
问曰∶消渴何以属厥阴热证?答曰∶消渴者,热甚能消水也。邪传太阴,则嗌干,未甚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至厥阴则消渴矣。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不知消归何有也。可见厥阴热甚,则大渴而能消水也。又问曰
治烦中渴(资生经)。穴商丘治消渴。身热面目黄。穴意舍治消渴嗜饮。穴然谷治饮渴。穴隐白治苦渴食不下。穴劳宫治寒热渴。穴曲池治嗌干善渴。穴太冲行间治小便黄。舌干消渴。穴兑端治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
[b]消渴先明气血分,[/b]经曰∶二阳结谓之消渴。二阳者,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主血,津血不足,发为消渴。又有燥结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有气分渴者,因外感传里,或服食燥,热耗津液,喜饮冷水,
消渴之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夫消渴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任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脍炙。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大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渴利生焉。心烦口渴。燥强中。二症皆消渴也。
伤寒太阳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阴症消渴,宜大承气汤之类。与杂病之消渴,名同而病异。宜分别之。《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昔医名为上消,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又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昔医